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选择性必修上册 >>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教学参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3-30


会员:huanganna1983 友情提供  

    张若虚,大约生活在公元660年—720年,扬州人,他曾作过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他曾以“文词俊秀”而名闻长安,玄宗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生平事迹记录很少,其诗多散逸,在《全唐诗》中仅存两首,除了《春江花月夜》,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朝以及初唐时期有人仿作,并逐渐将其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采,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一种评价是“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以孤篇压倒全唐”;再一种是闻一多的评价,他认为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幻灯片)日本汉学家还居然说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要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我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社会是非常讲求家族人伦亲情的;封建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的家族意识和亲情观念是极其浓厚的。到了唐代,文人们在建功立业思想的鼓舞下,纷纷走出家门,寻求建功立业之路。要建功立业,就要外出交游,就要结交权贵,寻求权贵的举荐。人说“朝里无人难做官”,象杜甫,两次参加科举,因无人举荐,均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就四处奔波,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结交权贵,以求举荐。那时候交通不便,外出郊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时间长了,自然就产生思乡思亲之情。因此,唐代许多士人心中一方面怀着建功立业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结,两者又很难调和,这必然引发诗人强烈的内心冲突,在“建功”与“思乡”的天平上,有时是建功的一边重一些,有时是思乡的一边重一些,而在漂泊途中,这天平就自然向思乡一边倾斜了,那么这首诗是怎样抒写思乡之情的呢?我们就来具体看诗的内容。
题目:春—江—花—月—夜,五个字代表五种意象。全诗紧扣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
全诗分为三层,从时间上说,写了“月出—月悬—西斜—月落”四个阶段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是一条很明晰的线索,从结构层次上说,一是绘江月之景、二是阐人生之理、三是抒相思之情。从景物写起。
我们先来看前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入题,有春、有江、有月,有月就有了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江天一色、波澜壮阔的画卷。要特别留意的是诗里没有用升起的 “升”,而是用了生长的“生”,这字很妙,赋予了明月和海潮活泼泼的生命,写景中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月的特别感情。唐代诗人好象对这个字情有独钟,象张九龄在他的诗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王湾也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谓一字一境界,着一“生”字,境界全出。(幻灯片)
第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大家想,月光皎洁,波光闪烁,这空灵迷蒙的景象本来就已经很美了,但作者还要把我们带到目力所及之外,展示一幅想象中更美的景象:视角由近及远,不管千里万里,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真是春江带月,月随波转,一望无垠。这和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学的魅力就在这里。
接下的四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它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它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象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在这里作者虽然写的是江流、花林、白沙,但无不有月的存在。你看:月照花林,那花都好似洁白的雪粒;黄沙在如霜的月光笼罩下,变成了白沙。
以上是第一层,主要描绘月下春江、江上明月的景象,突出写了“月之色”。景物的特点是1、壮阔、空灵、朦胧。2、众星捧“月”。饱览这一幅美景,留于心间的似乎只有一轮明月,“春、江、花、夜”都作了“月”的陪衬。〈幻灯片〉
古代士人,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所谓“临风落泪,对月伤心”。自从有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后,流水就成了年华流逝的象征。似水流年,光阴和生命弥足珍贵呀。而望月,则更是古人阐发人生哲理的难得契机。月的永恒与人生短暂,两相对比,自然使人要思考人生的大义和生命的价值。这首诗中接下来的两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看似写景,实则是向阐理的过渡。诗眼全在一个“孤”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此时,孤独的作者站在这一轮孤月之下,口内悱恻的低吟,心头婉转的情怀,自然并只能对月发问了。他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这江畔,是哪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最初看到了这轮明月?明月又是何时照着第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这既是一个天真稚气的问,又是一个深沉的问,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先说第一句,怎见得稚气?常人说,你追问,当初谁见到这一轮孤月,江月照着的第一人是谁,有啥意义,所以说:幼稚。再说第二句,这又是一个深沉的发问。你要是反复琢磨的话,就会发现,这声发问中又藏着无限玄机,有旷世的孤独。犹如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再说第三点,我们说这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探寻这个问题,就像现在还有人在追问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虽然这样,但是,后世诗人却还要无穷无尽地发出类似的疑问。李白问:“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可以说,对月的发问,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思考人生哲理的开端。
下面,诗人从疑问而转入阐发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类的生存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但江月却一年一年没有变化,她大概是在等什么人吧?等来等去,始终也没有等到,只看见长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送走东去的流水。我认为,对这四句诗应从三个角度来解读。第一个角度是从哲理的角度,在永恒的人类、永恒的明月、永恒的流水面前,一个人的生命只是瞬间,人生易老啊!惜时的主题又一次得到了体现。第二个角度是抒情的角度,写江月待人,实际上是写月下的人在等待。也许是漂泊的诗人自己在等待见到家中的亲人,也许是家中的亲人在等待远出的诗人赶快回家。相思的主题也得到了体现。第三个角度是抒情模式的角度,包括两个方面,1、内情外化的抒情模式。不写人的等待,而写月在等待,这是古诗中典型的内情外化的抒情模式,我们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范仲淹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轼的“明月夜,短松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主客观悖反的抒情模式。等待,是人的主观努力,包含着主观愿望;等到的是什么呢?是眼前不舍昼夜的东去流水,这是客观的结果。主客观的背反,使得这种等待相思的痛楚之情更加深刻,也更加感人。这种抒情模式在古人的笔下也可以找出例证,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独倚望江楼”在等待,这是主观努力,“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客观结果。再如柳永的“想家人,妆楼宇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妆楼颙望”是主观努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是客观的结果。这两组诗句也都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悖反。在这首诗的后文中,我们还要遇到运用这种抒情模式的诗句。
以上是第二层,主要是借月阐理,兼有抒情,突出写了“月之问”(幻灯片)。细细品味这一层的哲理,应该包含三层意思: 1、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易逝;2、月的圆满与人的孤独无依;3、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残酷无情。这一层里的抒情,还有向下文集中写相思的过渡作用。下文是怎样集中抒写相思之情的呢?看诗的第三层。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哪家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诗人由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谁家”与“何处”是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往复回环。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思量,自难忘” ,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接下来“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从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在这里,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捣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 “雁”和“鱼”在古代都和相思有关,成语有“鸿雁传书”;古诗中有“为我双鲤鱼”的句子,古人把木片刻成鱼型,两片一合,中间夹书信,外边系红绸,鱼就是信封。
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天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便自然进入了梦境。接下来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为了押韵,我把这个字读成了古音“xia”,其实应该读“xie”。这几句诗,写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潇湘”,地北天南,空间距离越远,心理距离就会越近,思念之情便又加深一层。想到这里,诗人早已是归心似箭了,诗的最后两句说: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回家了!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后边这20句,是诗的第三层,集中写了相思之情,突出了“月之情”。1、虚实相生。2、凝结主题。〈幻灯片〉相思之情是一组虚实对应,写游子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是实写;写妻子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是虚写。起笔写景,落笔在情,畅想一个旋律,凝结一个主题。
内容总结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全诗的内容和主题就讲到这里。大家清楚了诗的惜时相思的主题以及抒情模式以后,咱们再来研究它的艺术特征:
1、结构严谨,环环紧扣,自然生成。(幻灯片)
第一层写景,良辰美景,诗情画意,读起来很美,皎洁、静谧的夜景,明月高悬,由这引出哲理的思考,有对宇宙奥秘的探寻,有对人生的思考,由人生的思考,联系现实,才会有人生短暂的感慨,引出了抒情,一种相思,两地离愁。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以“月”为主体,以“月”为线索,在时间上、情感上两条线索,在时间上,月升、高悬、西斜、落下,逐字吐出、逐字收束。在情感上,既写月的美景,更写月光引起的思乡之情。写月就是抒情啊,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月引发议论,由思考引出相思,在月的照耀下,一切意象都附有人的思乡之情。月光引发了、渲染着、暗示着、寓托着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也包含着诗人对美景的感叹,对月长圆而人难圆的感怀。
2、诗情、画意、哲理相交融。(幻灯片)
景和情是很难分开的,写景中含情,抒情中又含有人对美的思索,对理想的思考,情感中包含着淡淡的相思之情,包含人对幸福的追求,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思索中,在两地相思之情中,包含着人对这种亲情的追求,对美好的愿望的追求。珍惜生命的美好,即使是离愁,也是那种透过表层的,对情感的专一的、强烈的,也是一个辩证的统一。
总的来说,诗情画意的境界,情景交融的手法,自然生成的语言,圆润优美的旋律,使之成为“诗中的诗,顶风上的顶峰。”
3、语言清晰,韵律婉转。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另外,诗句韵律婉转,对仗工整,加上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又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除了以上特点外,我觉得它还有两点超越。
一、鸿篇巨制,一字统领。(幻灯片)张若虚之前,也出现过不少的长诗,如《诗经》、《楚辞》中有些诗,还有一些乐府诗也比较长,初唐时期,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也是长诗。但象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用一字统领鸿篇巨制的情况实属罕见。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事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和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二、思想艺术,超越传统。(幻灯片)《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


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平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



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

 

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
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

 

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

 

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

 

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

 

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

 

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

 

 

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艺术赏析


 


    一、画面清丽,色泽柔和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张若虚不仅沿用题目,而且也沿袭了旧例,开篇即就题目敷衍生发,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一方面,诗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坠落为行文的外在线索,随着月光无声无息、悄然而行的脚步,依次描绘了在月光沐浴之中的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和宁静(如写花林不绘其形状色彩,而突出月光洒在枝头时的景象,又如写江水侧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滟滟波光)。诗中的一切景物,均为月光所沐浴笼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连带映照,宛如一幅笔触淡雅的水墨长轴,显得清丽、幽美,色泽柔和。

    二、柔情似水,淡愁如烟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写游子思妇当此良辰美景却天各一方的离别相思。这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尽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却没有泣涕涟涟的浓烈,在“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怨艾和嗔怒之中,我们分明也感受到了思妇的天真与痴情;尽管也有离别之愁,但却不见双眉紧锁的沉重,在叹息“此时相望不相闻”,“可怜春半不还家”的同时,我们也分明感受到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真诚与热切。李泽厚说,“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美的历程》)。由于诗中未涉及具体的现实人事内容,因而其对离别的哀愁伤感显得宽泛而轻淡;但诗对相思的描绘渲染,却因自然背景的幽美和作者笔致的柔婉,显得真切缠绵,如三月丝雨沁人心扉,有“润物细无声”的潜在魅力。

    三、月是轴心,月是神魂

    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可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绘的主要对象,也是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还是引发作者思索、探究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的因由(“江天一色无纤尘”以下八句)。因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亮均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的轴心,是统领全篇的神魂。人民所以称赞此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于一炉,也正是由于月亮的内在贯通。

    此外,此诗四句一转韵,凡九换韵,平仄交替,依次递转,且多用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因而使全诗显得声韵协畅,一气流走。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
    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
    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
    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
    江畔什么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
    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
    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
    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
    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
    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
    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
    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
    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
    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
    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就这样轻松地,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春 江 花 月 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那醉人的明月,那滟滟的湖水,那洁净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虚拟的场景,沉醉于这春江花月夜。 

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也许,这首诗也只能名噪一时,很快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人对明月,对千古宇宙的深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世代的变化无穷,正如同江中明月的千古不变。诗人的心都是晶莹剔透的,也是脆弱敏感的。他们常常易于发现美,又从美之中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想起了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潇洒飘逸的诗仙,性情狂傲不羁,面对明月面对自然时,心头也不免有些感慨与落寞;想起了苏轼的《前赤壁赋》,豪放派的代表领袖,官场的落魄者,却在人之与自然的渺小中,得到了一份释然与安慰。 

隋唐之际,门阀制度衰亡,庶族地主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迎来更大的社会自由活动空间:或科考入于仕途,或参军充入幕府,或游学于名城名师,或经商敛财于江埠码头。但是,儿女情长,则英雄气短。这种事业与感情的矛盾纠葛常常流露在诗人笔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最好的篇章。闻一多说它是顶峰上的顶峰,“孤篇盖全唐”,评价实在不低。

“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 “白沙看不见”。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春江花月夜》情景默写汇编(超详细)
《春江花月夜》pptx课件(56页)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6页)
《春江花月夜》情景式默写练习
《春江花月夜》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春江花月夜》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32页)
《春江花月夜》pptx课件(28页)
《春江花月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ppt课件
《春江花月夜》理解性默写
《春江花月夜》mp3音频朗读(男声)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23页)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43页)2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41页)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56页)
《春江花月夜》ppt说课课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mp3音频朗读3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4
《春江花月夜》高效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3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
《春江花月夜》练习题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15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mp3配乐朗诵
《春江花月夜》flash课件1
《春江花月夜》教案10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43页)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24页)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2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2
《春江花月夜》表格式教案10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22页)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19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9
《月夜》图片素材(9张)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第二课41页)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20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11页)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33页)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109页)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27页)
《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教案3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之《春江花月夜》导学案2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