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九年级上 >>沁园春·雪 >>
《沁园春·雪》《采蒲台的苇》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4-03


《沁园春 雪》《采蒲台的苇》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教学目的:
1. 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 领会词人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3. 学习初步赏评诗词。
 
教学重点:
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题解说
这是一首词,沁园春,词牌名;雪,题目,虽题为咏雪,实际上,却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作者简介: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中。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他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开展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主席曾于一场雪后在海拔千米的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从而写下这首词。
 
内容讲解:
1. 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沁 qìn           莽莽 mǎng          分外妖娆yāoráo           数shǔ 风流人物  
折zhé腰         思汗hán                 稍逊xùn                      风骚sāo
今朝zhāo
 
2. 词的上阕写北方的雪景,先写眼见的雪景,再写想象的虚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总写北国风光;中间7句为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由“望”字统领;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看”和“望”相照应,用字变换,显得天朗气清。
词的下阕评论历史人物,分三层:第一层,前两句,承上启下。第二层,中间七句,由 “惜”字统领,情趣盎然,意味丰富。“略输、稍逊”也饶有意趣,极有分寸;“只识”二字传神,写出了成吉思汗的为人,也写出了人民对他的看法;第三层,末三句,歌颂人民。下阕着重抒情,寓情于议。
 
难点探究:
上阕怎样写景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上阕从北方苍茫大雪开始,一起头就视野开阔,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工整对仗,上天入地,向八方展开,在此诗人内心激情已一举盖住北国风光,然后又按方位顺序写长城内外,黄河上下的气象,将一腔豪情再贯四行,笔力千钧,包括了东、南、西、北。接着乘未竟的大豪气,稍稍一顿,进入细部描绘,山之旋舞如银蛇,雪原驰骋如蜡象,比喻神来,诗人也借此来暗示自己欲与天地搏斗的壮烈情怀。
 
《采蒲台的苇》
孙犁
教学目的:
1. 理解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对英雄的赞美之情。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会抓“文眼”。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精巧的布局,由物及人的过渡。
 
教学过程:
作品作者简介:
孙犁,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题目解说:
采蒲台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苇是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抗战的人民英雄的象征。作者将苇与人融为一体,以凄美悲壮的语言叙述着抗战期间冀中平原白洋淀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人民英雄的战斗生活的故事,催人泪下。
 
内容解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符合孙犁的一贯的创作作风,作者从白洋淀的苇入手,借苇来写白洋淀人民的民族精神,英雄气概。
文章前三节写苇,突出苇多、实用。第一节总起全文,自然地点明了人与苇紧密相连的关系;第二节文字简洁、平实;第三节写的是“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与下一节中的“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一句相互印证:表里的自然气候隐喻着鲜明的社会气候。铺衬在前,读者便不觉得“关于苇塘,就不止是一种风景”这话来得突然。第四节是苇与人之间的过渡。
第五节是“赞英雄”部分的总起,它从面上铺开了白洋淀人民抗日的英雄事迹。第六节用了一个过渡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这句话是说“最英勇的人民是采蒲台的人民”,接下来文章又用“用智慧掩护枪”和“用生命保护同志”两件事来突出英雄的精神、品质。
 
难点探究:
1. 怎样理解“苇”的象征意义?
苇与人是没有什么相似点的,可是白洋淀的生活让作者对苇和人都充满了深情,在他眼里,苇不再是单纯的苇,它成了一种生活环境的象征,甚至成为英雄们成长的土壤,因而英雄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在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和苇已经合二为一,变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了。
 
2. 第二节中不同的苇分别有什么寓意?
大白皮和大头栽(高大):白洋淀的人民
正草(有骨性):英雄
白毛子:汉奸
 
3. “凌”、“大苇形成的海”各有什么寓意?
凌:象征着抗日战争处于艰难时期。
大苇形成的海:抗战即将胜利的场面。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沁园春  雪》
1. 简述下列词在本文与现常用的不同含义。

 
文中义
现常用义
风流人物
 
 
风骚
 
 

 
2. 根据《沁园春 雪》的上阕,填写下表:

层次
描绘的画面
描绘方式
景物的特点
修辞手法
北国雪景
概括描写
冰:封千里;雪:飘万里
互文
北国风光
(    )
长城:(    )
大河:(    )
群山:(    )
高原:(    )
(    )
 
(    )
(    )
(    )
想象描写
红装素裹交相辉映
比拟

 
3. 背诵全文,按要求默写出相关的诗句。
(1)词中总写北国风光的句子:(    )
(2)词中承上启下的句子:(    )
(3)词中过渡的句子:(    )
 
《采蒲台的苇》
1. 文学常识填空:
①本文作者是      代表作有《      》和 《        》。
②这是一篇优美的   (体裁)。作者从白洋淀的苇入手,借苇来写白洋淀人民的    
 
2. 认真阅读课文1-5节,按要求答题:
①“人好象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的在苇中穿来穿去。”是一个    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②选文写采蒲台的特点是:                 。
③采蒲台的苇之所以成为名胜,不仅因为它好看,还因为它           。
④你是怎样理解“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这句话?
 
3. 文章结尾要人们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实际上是要求人们记住什么?
 
4. 理解“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的内涵。
 


 

【试题答案】
《沁园春  雪》
 1.

 
文中义
现常用义
风流人物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有放荡行为的人
风骚
文学才华
单指文艺方面的才华

 2.

层次
描绘的画面
描绘方式
景物的特点
修辞手法
北国雪景
概括描写
冰:封千里;雪:飘万里
互文
北国风光
(具体描写)
长城:(唯余莽莽)
大河:(顿失滔滔)
群山:(舞银蛇)
高原:(蜡象驰)
(夸张)
 
(比喻)
(对偶)
(晴天雪景)
想象描写
红装素裹交相辉映
比拟

 3.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须红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3)江山如此多娇
《采蒲台的苇》
1. ①孙犁  荷花淀    白洋淀纪事
②散文  民族精神、英雄气概
2. ①比喻  人与苇的密切关系
②因其性质的坚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其用途
③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血液的记忆
④虽然它们经受了敌人太多的摧折,但冀中人们以其坚强不屈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挺立着,保持着人格的高尚及其家乡的美好声誉。
3. 记住坚定刚强的采蒲台人民,记住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4. 此句中仇恨是对敌人,爱是对革命人民,智慧是人民群众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采蒲台的革命群众的赞美的感情,赞美他们爱憎分明,勇敢机智。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沁园春·雪》表格式教案28
《沁园春·雪》教案27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6
《沁园春·雪》导学案11
《沁园春·雪》公开课教学设计26
《沁园春·雪》教案25
毛泽东诗词的大美意象:豪迈、悲悯、宏大
《沁园春·雪》知识点
《沁园春·雪》教案24
《沁园春·雪》教案23
《沁园春·雪》表格式教案22
《沁园春·雪》表格式导学案(2课时)
毛主席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2
《沁园春·雪》导学案10
《沁园春·雪》教案21
《沁园春·雪》说课稿3
《沁园春·雪》教案20
《沁园春·雪》学案10
《沁园春·雪》高效课堂导学案
《沁园春·雪》教学实录3
《沁园春·雪》导学案9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导学案
《沁园春·雪》导学案8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1
《沁园春·雪》表格式教案(2课时)
《沁园春·雪》表格式教案19
《沁园春·雪》导学案(教师、学生版)
《沁园春·雪》导学案6(含答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8
诗两首《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教案1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