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 >>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10-18


1 沈从文《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北京卷高考题)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8-21 题。
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
沈从文
我有一点习惯,从小时养成,即对音乐和美术的爱好。从四五岁起始,这两种东西和生命发展,即.完全密切吻合。
初有记忆时,记住黄昏来临一个小乡镇戍卒屯丁的鼓角,在紫煜煜入夜光景中,奏得又悲壮,又凄凉。春天的早晨,睡梦迷糊里,照例可听到高据屋脊和竹园中竹梢百舌、画眉鸟自得其乐的歌呼。此外河边的水车声,天明以前的杀猪声,田中秧鸡、笼中竹鸡、塘中田鸡……以及通常办喜事丧事的乐曲,求神还愿的乐舞,田野山路上的唢呐独奏——一切在自然中与人生中存在的有情感的声音,陆续镶嵌在成长的生命中每一部分。这个发展影响到成熟的生命,是直觉的容易接受伟大优美乐曲的暗示或启发。
到都市中来已三十年,在许多问题上,工作方式、生活取舍上,头脑都似乎永远有点格格不入,老是闹别扭。即.勉强求适应,终见得顽固呆钝,难于适应,意识中有“承认”与“否定”两种力量永远在争持,显得混乱而无章次。唯有音乐能征服我,驯柔我。一个有生命有性格的乐章在我耳边流注,逐渐浸入脑中襞褶深处时,生命仿佛就有了定向,充满悲哀与善良情感,而表示完全皈依。
音乐对我的说教,比任何经典教义更具效果。也许我所理解的并不是音乐,只是从乐曲节度中条.理.出“人的本性。—切好音乐都能把我引带走向过去,走向未来,而认识当前,乐意于将全生命为当前平凡人生卑微哀乐而服务。笔在手上工作已二十六年,总似乎为一种召唤而永远向前,任何挫折均无从阻止,从风声、水声、鸟声中,都可以得到这种鼓励与激发。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龃.龉.中,也同样能够得到。即身边耳边一切静沉沉的,只要生命中有这些回音来复,来自多年以前的远方,我好像也即刻得到一线微光,一点热,于是继续摸索而前。
社会给我的教育太多了,一切由都市文明形成的强制观念,总在迷乱我,压迫我。只有一件事给我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即具启发性的音乐。对于生命的欢欣,死亡的肯定,一个伟大作曲者必然能理解,并理解到这种生命皈依的庄肃,把它当成创造的动力。音乐教育我,实在比任何文字书本意义都重大得多。
我爱美术有相似而不同情形。认识我自己生命,是从音乐而来;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术而起。就记忆所及,最先启发我教育我的,是黄蜂和蟢子在门户墙壁间的结窠。工作辛勤结构完整处,使我体会到微小生命的忠诚和巧智。其次看到鸟雀的作窠伏雏,花草在风雨阳光中的长成和新陈代谢,也美丽也严肃的生和死。举凡动植潜跃,生命虽极端渺小,都有它的完整自足性。再其次看到小银匠捶制银锁银鱼,一面因事流泪,一面用小钢模敲击花纹。看到小木匠和小媳妇作手艺,我发现了工作成果以外工作者的情绪或紧贴,或游离。并明白一件艺术品的制作,除劳动外还有个更多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小市民层生产并供给一个较大市民层的工艺美术,色泽与形体,原料及目的,作用和音乐一样,是逐渐浸入寂寞生命中,娱乐我并教育我,和我生命发展严密契合分不开的。
我对于美术的理解,明显即比普通美术理论大不相同,也容易和一般鉴赏家兴致异趣。加上十年流亡转徙生活教育,自然景物与人生万象,复轮流浸润于生命中。个人生命在这种错综繁复人生中发育长成,即缺少美术史的严格训练,爱好与理解,自然和普通人已经大不相同。和音乐关系二而一,我能从多方面对于一件美术品发生兴味。有一点还想特别提出,即爱好的不仅仅是美术,还更爱那个产生动人作品的性格的心,一种真正“人”的素朴的心。
到都市来,工艺美术扩大了我的眼界。不仅对制作过程充满兴味,对制作者一颗心,如何融会于作品中,他的勤劳、愿望、热情,以及一点切于实际的打算,全收入我的心胸。一切美术品都包含了那个作者生活挣扎形式,以及心智的尺衡,我理解的也就细而深。
在小小作品中,作者注入崇高的理想,浓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处时,即一块顽石,一把线,一片淡墨,一些竹头木屑的拼合,也见出生命洋溢。这点创造的心,就正是民族品德优美伟大的另一面。
(取材于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即.完全密切吻合              即:就
B.即.勉强求适应               即:即使
C.只是从乐曲节度中条.理.出“人的本性”    条理:分析整理
D.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龃.龉.中    龃龉:轻声细语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自幼年起的各种声音记忆,使其日后从直觉上更加容易理解伟大优美的乐曲。
B.以小银匠、小木匠、小媳妇为例,文章意在说明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需全神贯注。
C.作者多年流亡转徙,积累了错综繁复的人生经验,其审美眼光不同于普通人。
 D.作者充分调动感官来捕捉平凡生活之美,并借助生动的细节使之重现于纸上。
20.作者理解的音乐和美术分别包含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6 分)
21.音乐和美术对作者的成长及认识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6 分)
 
 
答案: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18.D  19.B
20.答案要点:
①作者理解的音乐包含:自然之声;日常生活之声;作曲家谱写的乐曲。
②作者理解的美术包含:动植物的生命形态;民间工艺美术;都市工艺美术。
21.答案要点:
①成长:自幼年起,音乐和美术丰富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他的成长密不可分,起到教育作用;进入都市后,音乐帮助他调和工作、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及内心冲突;音乐作为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给他生命以方向感、归宿感;在他困顿时,音乐给他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
②认识生命:作者从音乐中认识自己的生命,从美术中认识其他的生命;美术使作者体会到微小生命的完整自足性;理解工艺美术中包含的制作者的素朴的心。 
 

2 双雪涛《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分)
9.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答案:
(二)
6.B     7.B
8.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9.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

3 干亚群《被劝进来的病人》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上海市高考题)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被劝进来的病人       干亚群
①逢三与逢七,是小镇的市日,类似于我老家的赶集。碰上市日,医院比较忙,病人把集赶了,顺带把自己的病也看了。
②市日把村民赶到镇上。毫无遮拦的市场里,村民们挑肥拣瘦,掂斤捻两,最后以惊人的耐心杀价掐价。市场上的果蔬大多是自产自销,所以,他们买卖人的身份一个月里经常在换,轮到别人向自己砍价时,嘴上吵吵嚷嚷,手上却不让人吃亏,秤早已捏了起来,秤尾往上一翘,顾客的头随之一歪,一桩生意就完成了。③太阳跳上树梢,把市场照得像块煎饼时,人们各自完成买与卖,然后周围的声音慢慢浅下去,摊位上的东西也渐渐薄起来,零乱的脚印,散落的垃圾,以及花花绿绿的鸡屎,跟灵感跑了一半的油画似的。④市日把一撮人进了医院。他们带着集市的痕迹来看病。他们把拖拉机的突突声拐进了医院的大门,手推车咕噜咕噜,一个侧身依在墙角,自行车前架后搁,心事重重似的靠过来,医院的天井一点点被它们拥塞。清洁工阿德挥舞着扫帚,指挥着拖拉机停这边,手推车放那边,至于自行车,一律摆到车棚。容不得商量。一旦有人把车放错了位置,阿德就提着扫帚跑过去,如果来人不配合,阿德的脸就开始涨红,话也结巴,脖子上青筋凸起。如果有人来看病找不到医生,他会满医院地帮忙去找,一边找,一边大声咳咳,似乎在打暗号。  
⑤到了医院,买卖人变成了病人。对他们而言,医院跟集市无非是换了个场景,仍用刚才吵吵嚷嚷的声音陈述自己身上的某个痛点。医生当然不会仅限于病人一句肚痛头晕就开方子,肯定要问清肚痛的来龙去脉、前因诱因。而病人翻来覆去跟烙饼似的停留在自己的痛点上,医生需要的信息仍云遮雾绕。
⑥我坐在童医生对面,彼此是同事,但在和病人打交道这件事上,她是我老师。吵吵嚷嚷的声音里,童医生看上去很惬意,看见病人既不问病史,也不做检查,而是先笑嘻嘻地问病人今天市日又买了啥,然后夸病人会买东西,价格实惠。病人听了,似乎觉得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语气开始亲切起来,甚至掀开篮子给童医生看自己买的东西,童医生侧过身,极认真地看了看病人的篮子,再次夸病人会买东西。俩人像是街头偶遇的老朋友拉起了家常,饮食咸淡,起居习惯,聊天把买卖人进病人角色。他们一股脑儿地把自己最近的生活史复习了一遍。就在病人絮絮叨叨时,医生的问话戛然而止,一张处方已递到病人面前,仿佛是市日里的一杆秤。
⑦病人一坐到我前面,我根本不会像童医生那样转弯抹角地先跟病人温习市日,而是直截了当地开启病人与医生的模式。他们的病痛大多是积累起来的,问他们为什么不早点来看,回答几乎是一模一样,等市日时来看,似乎特意来看病是一件难为情的事。    ⑧他们看过内科看外科,看过外科看牙科,一次次来到医生面前。而她们,闪进了右侧的诊室。她们进来时不像是看病,倒像探病,一身花衣服。她们手里提着七七八八的东西,声音也是七七八八,似乎集市的热闹仍然悬在舌头上。有时等我给病人做好检查出来时,发现突然少了几个人,原来是跑到院子里做生意去了。她买她的花裤子,她买她的红番茄,然后,俩人你提着我的花裤子,我拎着你的红番茄,再次进入诊室,脸上荡漾着番茄红。还好,她俩的病情不一样,否则我真怀疑她们刚才把病也交易了
⑨市日上的事,像边角余料似的被病人带进了医院。有人说有一个老头,每次市日摆旧书摊,可等他把书摆好,市日就散了,于是他又把书一本本收起来,几乎没有做过一笔生意,看上去像来晒书的。我置身在他们的闲谈中,忍不住问,他是卖的,还是租的?说话的人摇摇头,然后一屁股坐到童医生那儿,似乎把老人旧书摊这件事压了下去。
⑩虽然市日是医院看病最忙的日子,但病人看病的时间都不长,大多病人出去时手里只不过多了一张方子,有的甚至方子都没有。到了十点半后,重新空荡荡的,却留下了一堆堆的花花绿绿,已经分不清是鸡屎盖着鸭屎,还是鸭屎压着鹅屎,唯一可以辨别的是羊粪,院长戏称是“六味地黄丸”。11阿德站在院子里咳咳咳。不一会儿,大家从科室里出来,脖子上挂着听诊器,而手里提着扫帚、冲水器,听从阿德的指挥,开始清扫院子,仿佛走的是客人。
8.第⑧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9.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被劝进来的病人”中“劝”的含义。(3分)
                                                                                                  
                                                                                                      
                                                                                                   
10.与聚焦单个人物形象不同,本文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4分)
                                                                                                  
                                                                                                    
                                                                                                 
11. 本文重点写村民就医,而②③两段描绘集市场景,这种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答案:
8.(4分)答案示例:连用四个指称模糊的“她”,然后用两组互称的“你”“我”变化视角,表现买卖双方身份的融合和关系的密切。“荡漾在脸上”的“番茄红”和拎在手上的“红番茄”形成呼应,就近取物形容,巧妙表现心情愉悦;“把病也交易了”想象新奇,不合事理却生动有趣,夸张地表达了交易双方的投入程度。全句风趣幽默,活泼明快,很有表现力。
(评分说明:一个角度2分,整体评价1分,给满4分为止)
9.(3分)答案示例:第一层含义是市日赶集顺便就医的便利,使村民来看病;第二层含义是医生通过聊天了解病情,形成就医时自在和谐的氛围,使村民不知不觉进入病人角色。
(评分说明:(第一层含义1分,第二层含义2分)
10.(4分)答案示例:本文刻画了和蔼亲切的童医生、热心耿直的阿德、虚心学习的我、淡泊自在摆书摊的老头;尤其是赶集求医的村民们(/买卖人/“她们”),众多人物形象共同组成了一幅乡村生活画卷(多角度/多元/全面/整体/完整等);相比聚焦单个人物形象,群像塑造的写法更有利于表现风土民情的丰富多彩(多元立体,更能体现乡民的淳朴/对眼前所见淳朴和谐民风的喜爱)。
(评分说明:群像的分析2分,写法的作用2分)11.(4分)答案示例:第②③两段描绘的集市场景正是就医画面的参照对象。这样的构思,讲集市场景穿插进就医场景,讲集市上浓郁的生活气息融入医院,描绘出充满活力、和谐自然的乡村风貌,新颖独特。
(评分说明:对构思的概括2分,对构思的赏析2分。)

4 《建水记(之四)》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水记[注](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字、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衡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 文意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 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 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 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 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 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 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9.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答案】
6. D   
7. A   
8.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9.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项,文章意《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意欲表现建水城的繁华富庶,而非“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狂不羁”。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误,文章并没有一味“铺叙”建水城,里面既对历史的回味,也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根据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语段出现的关键词等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依据写作主旨、语段位置等回答其在文中的作用。
作答时,首先在文内勾画出饮食描写方面花费大量笔墨的地方,然后再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①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以此表现建水城的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并且说“这家烧麦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以此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②后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草茅、莴笋、茄子、青椒、豆腐,短、肉糜、菱”,以此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 结构,具体落在行文线索上。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①作答本题,需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把握文章内容。在空间上,第一段首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描写建水城,然后依次抓住这些语句“一旦进入城门”“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既写了“原始之城”,又写了今日的建水城,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5 蒋子龙《记忆里的光》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II卷高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减)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 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图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说”了出来。
C. 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D. 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气、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8.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9.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
7. C    8. 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9. “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C项,“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错误,“有意”应该是“自然”;“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表述也不当,从最后一段“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可见,应该是对这些“寻常事物”的情感体验成全“我”的文学创作。注意“甚至”一词的界定范围。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脉络层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再依据叙述顺序、方式和内容概括情节大意,分别从事件、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层次。
文章第一段先写到看火车的缘起,“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在听到同学的炫耀,兴起了对看火车的期待之情;
第二段写去看火车的途中,夜晚的阴森树林带给“我”们恐惧害怕之情,“我”们为了看火车而穿过林子,克服了恐惧;
第三段是终于到达铁道旁,感到“兴奋和好奇”,并贴在道轨上听火车运行的声音,可谓未见火车,先闻其声,通过声音的越来越大,“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把“看火车”的期待情绪提到了最高;
第四段是看到火车,首先看到的是“一股强大的光束”,以光束与声音的渲染火车到来时的震撼与激动心情,同时又通过“我”“捂紧耳朵睁大眼睛”看到的“镰刀”“锤头”,呼应标题“记忆里的光”,勾连起下文对镰刀锤头的情感体验与相关事件的叙述;
第五段写了看过火车之后的内心情感,因火车上的“镰刀”而感到自己与火车有了“亲近”“关联”的特别感觉,引起后文。
事件层次:按时间顺序,以期待看火车、夜行看火车途中、贴近铁轨听火车声、看到火车强烈的光束与火车头上的图标的顺序,层层递进地写了看火车的经过;
情感层次:向往——惧怕——兴奋好奇——激动震撼——感到亲近与特别;通过情绪的起伏波澜,层层渲染加深,描绘出孩子第一次看火车的真实心理感受,同时在结构上也为后文的情感体验与相关事件叙述做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散文的标题。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标题身包含的意义;标题的主旨意义;标题的情感意义;标题的作用意义;标题的结构意义。可以根据标题的内容指向带到文中具体分析,按方向进行概括。
“记忆里的光”既是指儿时看火车时,第一眼看见的火车头上强烈的光束,并在强光下看到的“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又是指其后在自己的人生中再次出现的带有“镰刀和锤头”的事物;
“记忆里的光”是全文的线索,分别串联起儿时看火车,青年时贾队长的挎包,复原后抡大锤打铁几件事,让行文结构清晰明了;
“记忆里的光”不仅是“镰刀和锤头”,更是包含着作者在向往新事物的同时还有对土地、家乡的眷恋——“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对尽忠职守、踏实肯干等精神的赞颂——“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流露出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

6 梁衡《线条之美》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天津市高考题)

五、(22分)
线条之美
梁  衡
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台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等。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
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强调了礼物的珍费,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
B.第三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含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C.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韵味。
D.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幻的动态之美。
E.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
1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20.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4分)
21.纵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4分)
22.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5分)
脊  梁
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答案:
18. AC  A项,“强调了礼物的珍贵,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错。结合原文“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可见这是作者自嘲自己没有看上那名贵的牡丹油,却对瓶子感到惊艳。C项,“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错,结合原文“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洛神赋》……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作者引用曹植的《洛神赋》是想要表达线条可以定格美丽的瞬间,吐纳作者内心的块垒,而非“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 
19. 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20. 引故事使文章生动,作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21. 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
②蕴藏艺术能量
③体现人体之美
④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
⑤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22. 运用角度,合理解释  探究主题   语言表达

7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雪》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浙江省高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有删改)
10.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20分)
10.(4分)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
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
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11.(4分)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
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
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12.(6分)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
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13.(6分)
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
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
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8 刘庆邦《少男》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少男
刘庆邦
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
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株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
他刚刚听说了姐姐定亲的事,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蹩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
河生从刚会走路的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斯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定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定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定亲呢?
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人的名字生硬蹩脚的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
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从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的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课时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
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声不吭,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
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
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别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竞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
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
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
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
(选自《山花》1997年第1期,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中“失落的空气”,既指人们对年节氛围渐淡的失落,同时也暗示了河生听说姐姐订亲之事后的失落心情。
B.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将户主名字换成了河生,这一情节说明母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表明她对河生寄予了厚望。
C.在看到“那个人”逮到黑鱼后,河生躲了起来,这是因为河生不喜欢“那个人”,也因为自己没有逮到鱼而感到自卑。
D.小说在刻画河生的形象时,着重描写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他细腻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13.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6分)
14.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五、现代文阅读(--)(15分)
12.C
13.从不让别人欺负弟弟、给弟弟做洋布裤子等,可见她是一个关心弟弟、呵护弟弟的好姐姐;从接受退学决定、卖干草补贴家用等,可见她是一一个吃苦耐劳、体贴家人的好女儿;从订亲后坐着出神、打听摸鱼的人、被退亲后流泪等,可见她是--个情感细腻、内心自尊、向往美好生活的好姑娘。
14.对河生遭受挫折又无能为力的同情;对河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赞许;对河生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一-价值观的认同。

9 葛亮《书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I卷高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书匠(节选)葛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墻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箫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抽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
      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売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贏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8.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三、文学类阅读
7.C
8.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9.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娟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工作。

10 海明威《越野滑雪》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卷高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跳下,落脚在硬梆梆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就蹲下!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起一落,再一落就不见人影了。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到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节他大声叫道。“那堆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了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即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象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就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 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 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古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低。屋内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都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
    “行啊,”乔治说。“ 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的,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
     姑娘拿酒进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进了屋,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抽着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偶尔-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大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 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在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那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土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找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找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6分)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 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答案:
7. D
8.
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含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9.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逛思。

标题: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件大小: 45K
文件格式: zip
作者: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2023年高考散文类阅读常见考题指导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常见的12种叙事结构
高考散文阅读六大考点答题套路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小说知识清单
高考散文知识复习导图及题型归纳
2023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ppt课件(255页)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35种题型汇总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知识点清单
新高考现代文文阅读常考题型总结
小说中的“伏笔”和“铺垫”和“悬念”的区别
2023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及训练:散文阅读之标题的含义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小说新情境题型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常考经典题型指导
2023届高考复习专项:散文阅读之选择题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个性化语言训练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矛盾冲突专题训练
新高考复习:戏剧知识专题训练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满分答题指导
2023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塑造人物形象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小说情节的戏剧性提升训练
2018-2022年高考小说真题表格化汇编
横看成岭侧成峰——小说的叙述角度ppt课件2
高考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专练:寓言体小说系列
贾大山《电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意大利小说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德国小说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快速有效读懂高考小说
高考散文阅读必备知识及题型总结表格化归纳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之戏剧知识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题陷阱ppt课件
高考叙述特色专题训练
高考赏析题之语言特点
小说阅读之标题的作用ppt课件
202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小说阅读常考九大题型指导及试题
高考现代文专题训练:叙述特色
高考赏析题专题训练:语言特点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汇编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杯茶》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考点分析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探究小说标题艺术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