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八年级下 >>《诗经》二首 >>
《蒹葭》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3-07-08


《蒹葭》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一、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注释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晞:晒干。

湄: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跻: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四、赏析
      《诗经·蒹葭》这首诗是这首诗是诗经中的10首爱情诗之一,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蒹葭,芦苇也,离爱情最近的草,比玫瑰平易,却更繁琐.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蒹葭》这首诗中首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从中可以看出,蒹葭描写的是诗人的爱情观,说它是一首爱情诗实不为过。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追“伊人”的男子在经过了三次的追寻没有追寻到他的“伊人”由此可见所谓的伊人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与虚境。但是追梦男子并没有放弃,而是为了梦想而上下追寻,不怕艰难险阻。

       实际上,《蒹葭》这首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八年级下《诗经》二首练习
《蒹葭》教学实录3
部编版八年级下《诗经》二首 必背知识清单
八年级下《诗经》二首音频朗读
八年级下《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练习题3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知识点
《蒹葭》pptx课件(27页)
《蒹葭》《风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
《蒹葭》情景式默写
《蒹葭》理解性默写
《蒹葭》同步练习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44页)
《蒹葭》拼音版
《蒹葭》思维导图(4张)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表格式教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x课件(22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练习题2
《蒹葭》ppt课件(14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理解性默写
《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八)
《蒹葭》公开课ppt课件(18页)
《诗经》之《桃夭》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x课件(38页)
《诗经·秦风·蒹葭》理解性默写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练习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36页)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诗经》复习ppt课件
《蒹葭》ppt课件(23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练习题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
《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七)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3
《蒹葭》拼音版(含译文)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27页)
《蒹葭》mp3音频朗读6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25页)
诗经两首之蒹葭ppt课件(20页)
诗经两首之《蒹葭》ppt课件(17页)
《蒹葭》ppt课件(20页)(含教案)
《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
《蒹葭》《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