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考复习教案 >>高考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
2024届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高考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及课件
作者:18085995918  上传者:18085995918  日期:23-11-03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兴义一中 徐永约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标”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学习与测试要求;
2.掌握常见修辞手法基本知识;
3.熟悉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高考基本题型和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4.提升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解题能力与成绩。
【考情分析】
年度 卷别 考查内容
2023 全国甲卷 [题干]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项涉及拟人等)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涉及拟人等)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3)小题涉及比喻)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涉及基础等级的“语言流畅”,尤其是发展等级的“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所考修辞]显性涉及:拟人、比喻等,隐性:涉及全面。
全国新高考卷Ⅰ [题干]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项涉及排比、比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项涉及比喻)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涉及比喻/类比)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涉及比喻)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涉及基础等级的“语言流畅”,尤其是发展等级的“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所考修辞]显性涉及:比喻、排比,隐性:涉及全面。
全国新高考卷Ⅱ [题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D项涉及比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选项涉及借代、拟人、对偶等)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涉及借代、拟人、对偶等)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涉及排比、拟人等)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涉及基础等级的“语言流畅”,尤其是发展等级的“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所考修辞]显性涉及:比喻、排比,隐性:涉及全面。
2022 全国甲卷 [题干]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项涉及对比等)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涉及对比等)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3)小题涉及比喻)                     21.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涉及借代、比喻)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涉及基础等级的“语言流畅”,尤其是发展等级的“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所考修辞]显性涉及:对比、比喻、借代等,隐性:涉及全面。
全国新高考卷Ⅰ [题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项涉及比喻)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题干涉及比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涉及借代)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涉及借代、比喻)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涉及比喻)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题涉及比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涉及设问、排比)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涉及基础等级的“语言流畅”,尤其是发展等级的“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所考修辞]显性涉及:比喻、排比、借代,隐性:涉及全面。
全国新高考卷Ⅱ [题干]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涉及拟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涉及比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项涉及拟人)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涉及拟人、比喻)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涉及比喻)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题涉及比喻)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涉及反复)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涉及排比)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涉及基础等级的“语言流畅”,尤其是发展等级的“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所考修辞]显性涉及:比喻、排比、借代,隐性:涉及全面。

从近年来的高考情况看,“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第一,修辞是高考的重点高频考点,且在新高考中更受青睐;
第二,考查方式、考查题型多样,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均有涉及,而以主观题为主;
第三,考查知识点较广,而以比喻、排比、拟人、借代、反复、设问、反问等为主;
第四,考查能力点层次清晰,有修辞手法类型的辨析判断,更多的则是特定情境中修辞手法构成的分析,尤其是修辞效果的分析与鉴赏;
第五,特定情境是修辞考查的载体,也是做题的依据。
【学情分析】
修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学习语文必然学习修辞。进入高中阶段以来,无论是部编版教材课文的学习以及平时的写作训练,还是从高一开始的每一次考试,都必然涉及“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学生对这个考点是十分熟悉的,修辞不应该是学习难点,也不应该是考试的失分点。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却不容乐观。
再从作文来看,无论是平时写作,还是考场作文,语言表达上能够达到“发展等级”之“有文采”要求者,也十分罕见。
所以,学生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这个考点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知识基础有欠缺,尤其是易混修辞手法掌握不牢固;二是迁移能力比较差,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水平较低;三是自觉积极运用常见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意识比较淡薄。因此,针对平时课堂教学,尤其是近期月考及本次专题小测中呈现的普遍问题,特拟定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提升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解题能力与成绩。
【教学难点】
1.常见修辞手法中易混修辞手法的掌握;
2.特定情境中修辞手法构成的判断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
【教学方法】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法、先考后教法以及讲练法等。
【教学课时】
建议四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一、知“标”晓“纲”——为什么考/考什么?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
【解读】“新课标”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要求是:
1. 掌握常用修辞的特点及其使用效果,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
2. 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3. 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原《考试大纲》(2020版)解读
【解读】新高考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与原“考纲”所要求的范围基本一致,主要考查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
二、真题回顾——怎样考?
从对最近几年高考真题的演练及分析中,了解本考点的高考常见题型,把握命题特点与规律,进而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
三、强基固本——怎样教/学?
对常见修辞方法的基本知识逐一进行讲解,基本方法是:考题实例+修辞方法知识+当堂练习。
对易混知识重点突破:比较探析。
常见题型解题指导:解题流程+技巧。
四、巩固提升——怎样练?
基本方法是:限时练习+针对性面批+补偿练习。

第一课时
一、学生预习(课前自主完成)
(预习内容:“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二、课前小测(15分钟)
(见附件一)
三、交叉批改(5分钟)
(及时统计各小题得分情况,收集整理检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考点解读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与“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相关的表述
1.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课程目标:
(1) 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 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 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3) 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3. 学业质量水平要求
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考试要求
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5.命题原则
(1)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依据高中学生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相应水平要求,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 
(2)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 
(3)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4)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避免出现偏题、怪题。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 
(5)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
【解读】“新课标”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要求是:
1. 掌握常用修辞的特点及其使用效果,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
2. 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3. 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原《考试大纲》(2020版)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要求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能力层级为E级。
【解读】新高考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与原“考纲”所要求的范围基本一致,主要考查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

(三)真题回顾
1.(2023全国新课标I)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参考答案:(1)“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的意思是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2)“像洗冷水澡似的”是比喻修辞,表示“凉风艘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似的”表示“与……相似”。)
2.(2023全国新课标I)(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 ①     ,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
    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 ②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线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参考答案:18.①奈何不得 ②如醉如痴
19.答:①画线句采用“……着”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生动形象活泼。②而改句仅表明仙鹤的动作,句子韵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

【总结】新课标、新高考都非常重视语言建构和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就是这一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新高考卷均单独设题考查,题型有变化,形式较新颖。
近年来该考点的考查内容和方式包括:在语言运用题中,根据需要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或鉴赏分析;在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在作文中,要求善用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和艺术性;甚至,在文言文阅读中,也涉及修辞手法。(见【考情分析】)
本专题主要总结“语言文字及运用”板块中的修辞手法知识及考查类型。
“语言文字及运用”板块中修辞手法的主要命题形式为:在准确辨识常见修辞手法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语意和语境的要求对修辞手法做出判断,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对修辞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做出分析和鉴赏等,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和人生密切相关。

第二课时


一、强基固本之识常识
例1:(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
【题目】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1. 比喻
(1)定义:比喻,即俗称的“打比方”,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来喻指乙事物。
(2)种类:①明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比喻词常用“像”“仿佛”“如”“似的”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②暗喻:有本体和喻体,常用“是”“成了”“变成”等来联结本体和喻体,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的山水画。③借喻没有本体,也没有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如,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④博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作喻体来描写同一本体,如,(百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特别注意:甲和乙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且必须有相似点。
(3)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他就像我们的亲人。
表示猜测: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舉例:新时代涌现许多典型人物,如黄文秀、秦玥飞等。
(4)比喻的主要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易于表达情感。
【课堂练习1】阅读下文,根据文意填写后边的不改变。
大理人别有情趣,很有福气。几乎家家院内是繁花,户 户门内有清流。好花还须绿叶衬,这翡翠般的绿叶,正衬托着社会主义幸福的“生活之花”呢。
本体 (甲) (乙) 绿 叶
喻体 好花还须绿叶衬 绿 叶 (丙)
(参考答案:甲社会主义幸福生活还须优美的环境来衬托 ;乙优美环境;丙翡翠)

例2:(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分)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答案】①文中把棉花吸收充足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②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使表达比较活泼。)
2. 比拟
(1)定义:比拟,是事物“人化”,或者人“物化”,或者此物“彼物化”。
(2)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如,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如,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
特别注意:(1)由本体和拟体构成,拟体虽是明确的,但一般不出现,而只是把适用于拟体的词用在本体上;(2)用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
(3)比拟的主要作用: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情感表达多样化,使句子表意更丰富,形式更活泼生动;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课堂练习2】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C.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D.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参考答案:C“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

例3: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 人皆可以为尧舜
C. 化干戈为玉帛           D. 情人眼里出西施
(【参考答案】A)
3. 借代
(1)定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2)种类:特征代本体,如:墙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材料代本体,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青铜是古代制镜的材料,在此用来代镜子);标志代本体,如: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飘下来了;专有名词代泛称,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具体代抽象,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部分代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结果代原因,如: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人名代著作,绰号代本人,等。
特别注意:(1)结构上分“本体”(所指事物)和“借体”(借用事物),一般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体; (2)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代表本体; (3)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
(3)借代的主要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引人联想,使形象突出,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具体生动;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和富有幽默感。
【课堂练习3】阅读下文,完成后边的问题。
狮子在西方文化里是凶残暴躁的,代表强权和威严,来到中国后,起初也被奉为权威、庄严的代表。唐朝末年,烽烟不断,狮子慢慢地像“王谢堂前燕”一样从庙堂走入寻常百姓家。久而久之,再加上儒家文化的引导,人们对狮子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民间把想象中的祥瑞加之其身,使狮子乖巧祥和,最终成为中华瑞兽。狮子跃舞在佳节吉时之际、雄踞于高阁贵府门前,寄托着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西方狮子早就实际上被中华文化融合、吸收和改造,并被引进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题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借代内容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①句中用“烽烟”代指战争、战乱,用“庙堂”代指朝廷。(2 分)②“烽烟不断”是指唐朝末年,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从庙堂走入寻常百姓家”意为本是宫廷贡品的狮子逐渐被民间大众所熟知。借代的使用让句子表达更形象具体、更简洁生动。(3 分))

例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参考答案】A)
4. 夸张
(1)定义: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的性质、特征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修辞手法。
(2)种类:(1)扩大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比原事物大、多、高、强、深等,如: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2)缩小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比原事物小、少、低、弱、浅等,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3)超前夸張,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说出的夸张形式,如: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看到麦苗青青,似乎闻到了馒头的浓香。
特别注意:(1)夸而有据,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合乎情理;(2)夸张要显明,不能既像夸张又像事实。
(3)夸张的主要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强化思想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课堂练习4】阅读下文,完成后边的问题。
收纳山中白雪赠人,听起来至少也不算枉费心思。但是你听过赠送云朵的吗?清代《秋灯丛话》里有一个故事。黄山云海翻腾,尤以天都峰上蔚为壮观,传为天下第一。游客慕名而来,常常随身携带一只装饰精美的木盒,跑到峰上,打开盒子,收纳云气,紧固盒口。等到下山返乡,这个负离子满满的木盒便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地道“旅游纪念品”。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云气”瞬间“结成峰朵,直冲霄汉”,引来啧啧赞叹。这奇观恐怕十之八九是作者的想象,不过时人千里送云,想必本来也就在于一份情怀吧。
【题目】夸张的特征是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请说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怎样的夸张。(5分)    
(参考答案:①一只木盒子里有“云气”,②盒子里的空气能被看到,③盒子里的些许空气能形成云气的“峰朵”,④“云气”瞬间会结成“峰朵”,⑤盒子里的“云气”能“直冲霄汉”。)

例5:阅读下文,完成后边的问题。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题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5. 对偶
(1)定义:对偶,由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2)种类:(1)正对,上下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表示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特别注意:(1)有严对和宽对之分,严对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宽对则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适当放宽;(2)有句子对偶和成分对偶之分。
(3)对偶的主要作用:(1)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2)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集中地概括了对象的某特点;(3)感情上,抒发……感情。
【课堂练习5】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某班级教室墙上挂着一副对联:“有梦少年存志远,无声春雨润花红。” 请简要分析这副对联的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①构成:该对联“有”“无”相对,都是动词;“梦”“声”相对,都是名词;“少年”“春雨”相对,都是名词;“存”“润”相对,都是动词;“志远”“花红”是主谓结构的短语。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结构一致,且仄起平收,音韵协调,构成一幅对联。②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内容上,突出青少年要有理想,志向高远,并为之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例6:阅读下文,完成后边的问题。
 很少人知道构树。在南方,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青褐色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但我却时常走到树边。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地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
【题目】请简要分析画线句中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5分)
(【参考答案】①运用排比,分别列举了构树的形体、气味和身姿,借此强化了它少有人知道、冷清寂寥、平凡不起眼的特点。②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同时抒发了作者对构树的特殊的感情。)
6. 排比
(1)定义: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表达强烈的感情,阐明复杂的事理。
(2)种类:(1)成分排比;(2)分句排比;(3)单句排比;(4)复句排比。
特别注意:(1)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有三个,且结构相似;(2)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每个句子的提挈语。
(3)排比的主要作用:(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内容或感情集中,富有层次(或并列或递进);(2)增强气势,便于抒发感情;(3)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音韵美。
【课堂练习6】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叹为观止,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题目】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①构成:结构相同,四句都是“或”字领起的四字短语;意思相关,多角度描写舞者的动作;语气一致,表现出对舞者的赞美之情。②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有助于凸显舞蹈之美。(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

例7:阅读《我的叔叔于勒》选段,回答问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年轻的先生!”
【题目】画线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①构成:用“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句式,反复强调“叔叔”的身份,且意义上形成递进;②效果: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于勒与“我”、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我”对父母这种自私冷酷态度的强烈不满,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7. 反复
(1)定义:反复,是故意重复某个短语或句子,以强调某种意思、表达某种情感的修辞手法。
(2)种类:(1)连续反复,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间隔反复,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特别注意:(1)不是某些语句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内容和情感需要,抓住关键词语,表达一个中心;(2)层次清晰,节奏感强。
(3)反复的主要作用:(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起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3)使语言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有音韵美。要注意的是,答题时务必详细指出,强调了什么内容,咏叹了什么感情。
【课堂练习7】(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参考答案:【示例】①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②反复使用“我……,祖父……”的句式,不断强化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

例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设问修辞手法的一句是(3分)。
A.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B.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是科学。    D.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参考答案】D)
8. 设问
(1)定义: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的修辞手法,其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
(2)种类:(1)一问一答;(2)几问一答;(3)连续问答;(4)问而不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特别注意:(1)设问是自问自答,要求问句和答句要贴切,不能答非所问;(2)设问句要用在节骨眼上,不需要强调时,就不要问。
(3)设问的主要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使文章有变化,掀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段首,有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课堂练习】(略)

例9:下列句子,使用反问修辞手法的一句是(3分)。
A.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B.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是科学。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参考答案】D)
9. 反问
(1)定义: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2)种类:(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如,那时候的水井差不多全是这样的,凿那些窝儿是为了淘井工人上下方便,这又说得上什么秘密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特别注意:(1)从反面提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义,答案由句子本身阐明;(2)反问是用疑问表感叹,所以句末也可用叹号。
(3)反问的主要作用: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课堂练习】(略)

10.其他修辞手法
(1)顶真(顶针)
亦称联珠、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效果:(1)上下文联系严密;续接(正或反)或强化内容;(2)反复吟唱,强化语气;(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例:
文化要传承,传承需创新;文化要共鸣,共鸣需互动。《国家定期》节目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进传统文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而思接千载的当代观众也由此徜徉在丰富的文化宝库。
【题目】文中画线的句子可在改写成“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互动与共鸣”,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参考答案:①原句使用整句,句式更加整齐。(2 分)②原文使用顶真修辞,更具音韵美;③原文点明传承与创新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表达更严密。(答对一点2 分,两点4分,三点5分))
(2)通感
通感是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意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交融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
效果: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第三课时

二、强基固本之破难点
1.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1)性质作用不同: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作本体,重点在“喻”。
(2)句式结构不同: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判断比喻重点看名词,判断比拟重点看动词。
【示例】东西长安街成了喧嚣的黄河,它在岁月里奔腾,它又温情脉脉地展露欢颜。
【分析】“东西长安街成了喧嚣的黄河”是暗喻,“长安街”和“黄河”分别是本体和喻体。“它在岁月里奔腾”是拟物,把长安街当成了动物。“它又温情脉脉地展露欢颜”是拟人,“温情脉脉”“展露欢颜”是人的情态。
2.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喻中有代。
(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示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分析】以传说中的酒圣“杜康”代指“酒”。以“雪”比喻“浪花”。
3.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1)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
(2)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严格。
(3)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各句的提挈语,而严对要求上下两句不重字,宽对可个别字重复。
【示例】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分析】为排比,四句用“鱼”字提挈。为对偶中的宽对。
4.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1)对偶是修辞手法;对仗是诗词歌赋中的构句手段,外延没有对偶大。
(2)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3)对偶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意义相反或相近。
(4)对仗的上下句要平仄相对,对偶不讲求平仄;对仗的句子是对偶,但对偶的句子未必是对仗。
【示例】天對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分析】这是《笠翁对韵》中的一段,讲的是对仗的基本形态。如果单拿出其中的两句,如“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从结构上看,也是对偶。
5. 排比和反复的区别
(1)侧重不同:反复强调语气,加强情感;排比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2)写法不同:反复是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排列。
(3)数量不同:反复是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即可;排比是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
(4)有时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也可以交织在一起。
【示例】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分析】为排比。“知否”为连续反复。从整体结构看,四个句子构成排比,其中四个“它”是间隔反复。
6.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1)形式上:设问是先问再回答;反问是只问不答,但问题的答案却在句子之中。
(2)作用上: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反问是为加强语气,明确表达某种观点和思想感情。
(3)句意上: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只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语气通常更为强烈。
【示例】各位同学还不能准确区分“设问”和“反问”吗?应该不会吧!难道老师讲得还不够细致吗?
【分析】第一个问句后面有回答“应该不会吧”,是设问。第二个问句用“难道”和“不”双重否定,表达语意更加肯定的意思,是反问。

三、强基固本之懂解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战争是炉火,淬炼出的躯骨,比钢还硬。这样的战士,为了劳苦同胞的翻身,为了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迎向枪弹尖厉的啸声。鲜血和死亡,无法阻止战火中的前进。年轻的生命,那么绚烂地放射着光辉,驱散现实的黑暗。
【题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1)构成:①意义承转递进,②“翻身”“明天”“世界”,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一扩展开去。
(2)效果:①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有反复,朗朗上口,②有助于表达战士驱散黑暗的决心。)
【指南】(1)题目有两问,答案要逐一对应,分别作答。(2)分析排比的“构成”,首先概括出中心句“意义承转递进”,其次逐句分析关键词。(3)分析“表达效果”,首先分析形式构成上的效果,其次分析表情达意的效果。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过去柴垛是家力的象征。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题目】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①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②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的情绪。)
【指南】首先着眼于整体,分析反复修辞在三个画面中的直观效果;其次深入分析反复词语“看见了”的对象及态度情绪。回答这类题目,既要有整体概括分析,更要有局部细节分析;既要分析形式表达的作用,也要分析内容情感方面的作用。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想起,在西施山遗址公园看到一面石壁上刻满历代文人描写绍兴的诗词佳篇,这是绍兴悠长文脉和悠久历史的见证。时光流转,如今绍兴人在昔日的鋼厂上建起的这片湖,不也是一首意韵丰富的好诗吗?诗情里,有水乡人对水的依恋,有保护老城的情怀,有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决心,也有以一湾碧水向生态求发展的智慧。
【题目】排比具有“增文势”“广文义”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排比进行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增文势:语段中既有短句的简洁,又有长句的细致,长短结合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2)广文义:排比有突出强调之用。由“依恋”到“情怀”,由“生活”到“发展”,层层推进,文义渐广,更能全面展示出作者及水乡人的深情期许。)
【指南】本题概括了排比的两大作用。“增文势”是从结构形式的角度分析,“广文义”是从内容展开的角度分析。回答“增文势”这个要点,先分析句子特点,再概括表达效果;分析“广文义”这个要点,先通过每句的关键词语具体分析表达的内容,再结合语境概括所表达的情感。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他是“哲学家”。多数时间里他很少说话,他在格物致知,他在沉思。……他说,旷达些吧,通脱些吧,明月在怀,白云在怀,无垠的蔚蓝色时时高悬心中,你就有了至人的品格,则何病之有?
【题目】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比喻的基础是相似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用了借代手法,又用了比喻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蔚蓝色”代指“天空”,以特征代本体,两者体现的是相关性,属于借代。②“无垠的蔚蓝色”所代指的“广阔纯净的天空”是喻体,与本体“开阔纯洁的心胸”具有相似性,属于比喻。)
【指南】本题准确区别了借代和借喻。“蔚蓝色”是“天空”的属性或特征,只能说“天空是蔚蓝色的”,二者不能改成比喻句。“开阔纯洁的心胸”和“广阔纯净的天空”二者不是同类概念,在“阔”“纯净”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可改成“开阔纯洁的心胸好像广阔纯净的天空”。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
【题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只不过是“没有秋虫”,但原文的表达很有艺术的感染力,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运用反复修辞,强调了城市没有虫声,这样的地方没有任何秋的味道。②运用比喻,点出城市独特的地方特点,庭院如井底,水泥地是铅色的,不是绿色,不适合秋虫生长。③运用拟人手法,写秋虫迅速逃避了这没有任何生气的地方。)
【指南】本题综合考查了“反复”“比喻”“拟人”三种修辞,这个句子属于修辞的连用。本来意思是简明的,但作者运用三种手法,从三个角度写出“没有秋虫”,从反面表现秋虫“足系恋念”。分析“艺术感染力”,修辞手法是一个重要入手角度。每个角度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指明修辞手法,二是分析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意图。

四、思维聚焦——总结提升
1. 熟悉九种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种类、注意事项及表达效果,明确相关修辞手法的关键区别。
2. 不断锤炼联想、想象、直觉、形象、逻辑、辩证和创造性等思维能力,形成个性语言体验。近年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查思维能力。
3. 具备认真审题、分析语境和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有些修辞要求暗含在具体的语境中,而某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往往是和上下文甚至全文的主旨紧密相连的,修辞句是上下文文意的延伸或含蓄的表达,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要有深入观念和整体观念。
4. 回答关于修辞手法的题目,既要判断准确,又要回答全面。答题要规范,步骤要明晰。既要运用术语,又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写好“术语”之前的修饰语。

第四课时

五、巩固提升
基本方法是:限时练习+针对性面批+补偿练习(练习见附件3)
巩固检测。(20分钟)
学生交叉批改。(5分钟)
统计分析。(5分钟)
重点强调,难点指导。(10分钟)
个别指导及补偿练习。(课后进行)

附件1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专题复习课前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附件2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专题复习课堂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附件3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专题复习巩固强化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标题: 2024届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高考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及课件
文件大小: 370K
文件格式: zip
作者: 18085995918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高考语言运用题之常考修辞训练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复习清单及训练
高考语用题复习:常见的九大修辞手法答题技巧总结及习题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2022年高考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复习指导
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梳理(表格式)
常见的修辞格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
修辞方法复习: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体察细微,辨识语境ppt课件
《高考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学案
高考复习:修辞集锦
高考语文考点8--修辞
高考专题训练--正确运用常见修辞
高考复习专题:对偶、对联ppt课件(31页)
2013年高考复习学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3课时)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
九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流行歌曲学习)ppt课件(含教案、学案)
常用修辞手法知识梳理
2011年高考语文模块突破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ppt课件
高考修辞复习:修辞种类详解
2011年高考语文备考: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常见的修辞手法ppt课件
高考复习:修辞ppt课件
高考复习专题: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ppt课件(5)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ppt课件(4)
高考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ppt课件(3)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复习教案及练习
高考复习专题《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1
高考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ppt课件(2)
高考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ppt课件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