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 >>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化小说专题练习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3-12-2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求雨  汪曾祺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诱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脾,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签,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谧楼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
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
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
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
“下雨了!”
“下雨了!”
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第二天,插秧了!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
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
(选自《汪曾棋短篇集》)
文本二
我们翻开汪曾祺的集子,有些故事很难说它是一篇小说还是一篇散文,被人们划定为小说的文章,那些大段的看似闲笔的风景描写,对地方民俗人事的介绍,都实实在在有着散文的韵味。他的小说与散文分界不明显,主要偏向小说的散文化。
(沈书枝《汪曾祺: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
7.下列对《求雨》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了昆明地区气候特点,“栽秧时节”间歇式下雨,空气是潮湿的,为篇末半夜降雨埋下伏笔。
B.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色的,突出了盼雨的急切心情;雨后是黑亮的,表达了人们得雨后的喜悦与希望。
C.孩子们衣着褴褛污脏,没有读过书,大人“利用孩子求雨”,表现了地方的落后与人物的愚昧。
D.因为“不缺雨”而“不预备龙骨水车”,用戽斗浇水育苗,小孩祈雨等,都具有地方特色。
8.《求雨》记叙了身处社会下层小人物的小故事,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指出汪曾祺的小说“偏向小说的散文化”,请结合文本一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提了活的去!”
1945年(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起伏多变。
B. 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C. 本文描写苇垛“白茫茫一片”,又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描写真切生动,令人如临其境。
D. 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
7. 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篇小说也有这样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老人以日常聊天的方式讲述战争的故事,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展现战争中的人情美。
B. 文中多处描绘白洋淀“芦花”“苇垛”等景色,展现了地方独特风貌,营造了清新美好的意境之美。
C. 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成长和觉醒起来的百姓,表现出他们美好的精神品质,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D. 本文语言具有韵律美,多处运用方言和修辞,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体现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
8. 孙犁曾说:“美好的东西,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极致。”请结合文本,概括白洋淀百姓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
9. 有人说,孙犁另辟蹊径,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处理战争题材,给作品留下更多回味和阐释空间。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林的故事(节选)
废名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
“到底!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一扫“纸幡残片”的颓丧,是母女俩通过勤劳的双手逐步改善自己生活的写照。
B.“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鸟儿的鸣叫以声衬静,烘托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
C.“乡户人家呵,要这样?”体现了妈妈对女儿每天打扫房间的心疼。而女儿出门做客,妈妈硬逼女儿打扮,则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D.“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忖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十分向往,只不过被“乖巧”抑制住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用华丽而热情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各自独立又衔接自然,展现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B.小说多处使用直接引语,加之争吵、卖菜等具体情境,使人物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主观情绪,极大地保留了人物言语的现场感、真实感。
C.小说的语言表现力极强,如“像一阵旋风”“冲到那街”“硬从盒子里拿出”“抓起一把掷”等形象地表现出不同境况下不同的人物心理。
D.小说结尾写“我”与三姑娘重遇时她只是“低头过去”,作者对其命运与结局没有交代,故事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9.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著称,《竹林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受戒(节选)
汪曾祺
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娘,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老两口没有儿子。赵大伯是个能干的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晋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蔑、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威莱,地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春粉子,磨小亚腐,编装衣,织芦筐。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闰女,陪嫁妆,瓷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风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母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叽叽呱呱不停。大姐说:
“你一天到晚叽叽呱呱——”“像个喜鹊!”“你自己说的!——吵得人心乱!”
“心乱?”
“心乱!”
“你心乱怪我呀!”
二姑娘话里有话。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她偷偷地看过,人很敦厚,也不难看,家道也殷实,她满意。她这两年,很少出房门,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可她又嫌娘出的样子太老了。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小英子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
这人是谁?是明子。小英子说:
“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样!”
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明子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不得了: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法:绣了
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插进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就可由深到淡,不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
“画一朵石榴花!”
“画一朵栀子花!”
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
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子、蜡梅花,他都能画。
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
“你真聪明!你给我当干儿子吧!”
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
“快叫!快叫!”小明子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
大英子绣的三双鞋,方圆三十里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来看。看完了,就说:“喷喷喷,真好看!这哪是绣的,这是一朵鲜花!”她们就拿了纸来央大娘求了小明子来画。有求画帐檐的,有求画门帘飘带的,有求画鞋头花的。每回明子来画花,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煮两个鸡蛋,蒸一碗芋头,煎几个藕团子。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
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子。这几茬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薅三遍草的时候,秧已经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
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
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
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傍晚牵牛“打汪”——水牛怕蚊子。这里的习惯,牛卸了轭,饮了水,就牵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滚扑腾,弄得全身都是泥浆,这样蚊子就咬不透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儿,让他回家吃饭。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
“格当嘚——”
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赵大娘在家,听见明
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
“这孩子这条嗓子!”连大英子也停下针钱:“真好听!”
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
“一十三省数第一!”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磁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叫“寒蛇”,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吵——”,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圆附近的人家都来请赵大娘剪花样子,农忙时人们通过换工相互帮忙,都体现出乡土社会热情淳朴的民风之美。
B.大英子、小英子模样俊俏,大英子羞涩矜持、心灵手巧,小英子伶俐活泼、善良可爱,二人从外到内都是美的化身。
C.小英子和明子一起牵牛“打汪”、车高田水,晚上看场时并肩而坐,听虫鸣、看流星等内容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D.同样作为散文化小说,本文的风格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带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充满了淡淡的哀伤。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亮亮”“滑溜溜”“结结实实”“叽叽呱呱”等一系列叠词的使用,使文章气氛轻快,生动活泼。
B.本文破折号的使用灵活多变,或解释说明,或表示声音延长,或表示话题转换,使情节节奏变得舒缓。
C.“全把式”“格挣挣”“乱孱”“打汪”“寒蛇”等方言俚语,形象地传递出地域风俗和特色文化。
D.末段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暗示出小英子心事未能如愿的伤心与惆怅,与《边城》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8.小说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学习课文《边城》后,班级读书小组拟召开“和谐之美”主题读书交流会,请结合本文和《边城》,谈谈两文共同体现了哪些“和谐之美”?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参考答案
一、7.C
8.①以望儿为首的小孩子因大人的焦虑和田地的干涸而求雨,表现普通人身上纯真的人性美。
②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具有安身立命的坚忍,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与赞美。
③小孩子“求雨”看似游戏,却表现了风俗和温情,爱和美,生活的真实与平淡。
④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人对自然力的敬畏与抗争,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愿望。(答出一点给2分,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给6分)
9.①情节的淡化。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也不曲折,只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
②人物的弱化。主人公望儿,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是放在群体中描写。
③描述的散文化。天气和田野的描写,劳作和地方民风的介绍,都有着散文的韵味。
④语言的诗化。反复的儿歌,眼睛的描写,田野的劳作,叠词的运用,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
(每要点2分。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给6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6. D 7. D
8. ①乐观、坚强;②刚烈勇敢;③智慧从容;④团结一心,全民抗日;⑤热爱生活,善良朴实。
9. ①题目“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老头给我讲的小事是指红衣少女用手榴弹消灭了鬼子,故事情节虽简单,却不失荡气回肠。(情节“小”)②老头做交通员,他的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三位女子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通过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们的斗争经历,展现了那个大时代的精神风貌。(人物“小”)③文章选择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这个特定的环境反应老头口中反复提到的“这两年”全中国上下抗日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表达了军民积极参与抗日的主题。(环境“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和“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说法都有误。老人不仅亲眼所见这一场小斗争,也以交通员的身份亲身参与,他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老人、姑娘等人组成了人物群像,共同揭示文章主题。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具有韵律美,多处运用方言”错误。从语言叙述风格来看,小说不管是景物描写“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还是人物描写“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语言都朴实、清新、自然,充分体现了自然美、诗意美,并不是韵律美。且文中并无多处方言。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可知,老头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的乐观坚强。
根据原文“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可知女子勇敢对抗日本兵,不愿让人随意欺辱。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的刚烈勇敢。
根据原文“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可知三位女子对抗日本兵,不但消灭了敌人还顺利逃脱。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的智慧从容。
根据原文“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知,白洋淀的百姓联合起来,人人参与抗日活动。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团结一心,全民抗日。
根据原文“老头儿爱交朋友”可见白洋淀百姓热爱生活,“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善良朴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第一点从小说题目出发,点明“小战斗”的具体情节内容,本文涉及战斗的情节内容并不占全文的主要篇幅,只在文章将行至结束时才出现,虽然如此,但这次小小的斗争,充满了智慧和波折,充满令人荡气回肠之感。
第二点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小说所塑造的人物,老人、老人的儿子、姑娘们等,都是普通的百姓,但就是这些普通人,都运用自己的方式参与革命斗争,展现了那个大时代的精神风貌。
第三点从小说社会环境出发,将宏大、持久的抗日战争聚焦为一场局部的战争,不仅是白洋淀抗日战争的写照,也是全中国上下军民同心、共同抗战的缩影。
三、6.C(“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说法错误。母亲“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这是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打扮得漂亮,希望女儿能有新生活,这是母亲爱女儿的表现。)
7.A(“用华丽而热情的笔调描述三姑娘几个生活片断”错误,全文笔调是质朴、冲淡而怅惘的。)
8.①勤劳能干(勇于担当):三姑娘失去父亲后辛勤劳动,园子里的菜“绿得可爱”,她辛勤劳动,卖菜养家,可见三姑娘的勤劳能干、勇于担起家庭重任。
②乖巧懂事(含蓄内敛):三姑娘想出去玩却只用眼神询问母亲的意见,偶尔出门也不打扮,这一切都是为了守着母亲。三姑娘想看灯却没去看,只有“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可见三姑娘的乖巧懂事。
③质朴善良(纯洁自然):三姑娘卖菜时多给一把菜,卖的菜“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可见三姑娘的善良淳朴。(每点2分,形象概括和阐释分析各1分。)
9. ①情节弱化:小说描述了三姑娘丧父、和母亲居住的日常、卖菜等内容,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呈现的多是三姑娘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展现出一轴平淡朴实、从容雅致的生活画卷。
②语言诗化:小说语言简练质朴、冲谈平和、委婉含蓄,富于诗意。如小说开头对老陈坟茔的描写,并没直言老程去世,也未刻意渲染悲伤的氛围,只是寥寥数笔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哀而不伤。
③环境意蕴化:小说中茂密的竹林,碧绿的菜地,鸣唱的鸟雀,淳朴的民风……作者着力渲染出一种自然明净、宁静哀愁的氛围和意境,充满诗意。
④人物意象化:小说没有刻意描写三姑娘的形象,面貌是模糊的,三姑娘的性格纯真朴实、含蓄内敛,自然化入小说的情景氛围之中,成为表现民风民俗、人物风情的一部分。(每点2分,答到3点满分)
四、6.D【解析】“本文的风格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充满了淡淡的哀伤”表述不当。“淡淡的哀伤”是《边城》的情感氛围,本文的情感氛围是温暖明媚的。
7.7.D【解析】“暗示出小英子心事未能如愿的伤心与惆怅”错误,从原文二人并肩而坐的和谐场景以及小英子的爽快可爱来看,“伤心与惆怅”的情感解读失当。
8.①用个性化的语言彰显鲜明的人物性格。对话符合人物身份,如小英子说话,语言生动,语气强烈,凸显其聪慧活泼,伶俐可爱。②在场景氛围中凸显人物。作品注重场景的描写和氛围的营造,如小英子看明海画花样子、二人一起牵牛“打汪”、并肩看场、听虫鸣、看流星等场景,氛围温馨,突出二人情感的纯洁和谐。③善用映衬,在映衬中刻画人物群像。如作品开头写赵大伯和赵大娘的能干,一个“摇钱树”,一个“聚宝盆”,非常般配;写赵大娘的干净利索,也是在写两个女儿的俊俏能干;写大英子、小英子的灵巧中用,也是在写赵大娘的能干中用。在相互映衬中刻画赵家四口人的形象。
【解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多方法,我们在作答时,要和文本的特点结合起来,选取最典型的。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淡化情节的冲突与矛盾,在场景中凸显人物,在对话中彰显性格,把人物作为一个整体,刻画其形象之美。小说的对话语言主要集中在赵大娘、大英子、小英子母女三人,“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一定!”写出赵大娘的勤快热情;“你一天到晚叽叽呱呱—”“你自己说的!——吵得人心乱!”“心乱!”等内容凸显大英子的羞涩矜持;“像个喜鹊!”“心乱?”“你心乱怪我呀!”将小英子的活泼伶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三人的对话或语言,还凸显了明子的画技和噪音的不凡。“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样!”“你真聪明!你给我当干儿子吧!”凸显明子的绘画技艺出众,“这孩子这条嗓子!”“真好听!”“一十三省数第一!”则是对明子嗓音的称赞。明子的形象,也在对话中得以凸显。而赵大伯的形象,则主要通过赵大娘来映衬。赵大伯能干,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是个“聚宝盆”。“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作者写大娘就是在写大伯,写大伯也是在写大娘,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写到大娘的勤快,也是在写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写女儿的美丽利索,就是在写大娘。“大英子绣的三双鞋,方圆三十里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来看”,写大英子的心灵手巧,也是在写太娘。“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写小英子的勤快,同样是在写大娘。人性之美,在群像的相互映衬中得到了彰显。最后,作品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冲突,注重场景的描绘,大英子绣花,明子画花样子,小英子在旁;明子和小英子牵牛“打汪”、车高田水、并肩看场等场景,充满诗情画意,凸显了作品的风俗美和人情美。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两文都表现了和谐的人性之美。塑造了纯真善良、美丽自然的少女形象翠翠和小英子,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人性的纯真美好。②两文都描绘了优美和谐的风俗之美。都描绘了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边城》展现了青山绿水白塔的湘西风光,《受戒》展现了远离喧嚣的自然宁静的乡土风景。/都表现了当地别具特色的风俗民情:端午赛龙舟捉鸭子、绣花鞋唱山歌等,营造了桃花源式的世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③通过对和谐的人性人情美、风景风俗美的描写,表现了两位作者对优美健康的理想的人性的追求,对自然美好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对这种理想社会难以再现的无奈和感伤)。/美好人性与优美自然的巧妙融合,形成了两文诗意化、散文化的写作风格,给人无限的遐想,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感受。
【解析】审题及作答时,要抓住题干的“和谐之美”一词。重在比较归纳《边城》和《受戒》中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抓住两文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进行分析梳理,内容要尽量丰富充实而又富于条理。艺术效果主要从思想主旨和写作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尤其要关注诗意化的小说特点带来的读者效果。
【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前后答出一个答案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标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化小说专题练习
文件大小: 22K
文件格式: zip
作者: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之人物访谈类学习指导与训练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新闻类专项指导与训练
近几年高考小说考点对应真题汇编
2023届高考文学类文本历史小说汇编及指导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报告文学题型专题训练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常考题型错因分析及策略指导
高考考复习:散文知识点梳理
高考一轮复习小说文本反套路命题专题训练
高考小说八个要素知识点汇编
高考现代文阅读结构紧凑的方法试题汇编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阅读教考衔接题型专题训练
2023年高考真题及变式题之非连续性文本
高考小说必备知识汇编
高考复习:推荐语的知识及写作
高考社科类文本阅读思路训练例题
高考社科类文本复习:考点及方法
高考新题型 “文学短评”复习
高考新闻文本阅读知识总结
高考命题小说的情节艺术
2021-2023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散文文本
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教衔接之选择题、主观题课内课外对比阅读
2021-2023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小说阅读专题
2021-2023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
高考议论文知识点、常见题型及应答技巧
高考文学类作品(小说、散文)阅读鉴赏答题思路一览表
新高考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汇编(2020—2023年)
2023年高考散文类阅读常见考题指导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常见的12种叙事结构
高考散文阅读六大考点答题套路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小说知识清单
高考散文知识复习导图及题型归纳
2023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ppt课件(255页)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35种题型汇总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知识点清单
新高考现代文文阅读常考题型总结
小说中的“伏笔”和“铺垫”和“悬念”的区别
2023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及训练:散文阅读之标题的含义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小说新情境题型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常考经典题型指导
2023届高考复习专项:散文阅读之选择题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个性化语言训练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矛盾冲突专题训练
新高考复习:戏剧知识专题训练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满分答题指导
2023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