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 >>
《《名人传》序》《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7-10-10



《<名人传>序》《烛之武退秦师》
《<名人传>序》
(一)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20世纪初,他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二)《〈名人传〉序》主要阐述了什么哲理?
答:人生常遇患难,伟人产生于患难,形成于超人的奋斗;良善的心境、高尚的品格与顽强的毅力是进行超人奋斗的前提。
 
(三)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3)写作《名人传》的时代要求——-应时代与斗争的需求,写《名人传》献给受难者。
第二部分(4、5)呼唤英雄与英雄的定义,着重阐述英雄的伟大在于品格,人们从中汲取勇气。
第三部分(6、7)英雄的作用,主要阐述“学习最伟大者贝多芬,鼓起生命的信仰”。
 
(四)重点难点理解: 
1. 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与人们一般认识的英雄不同。
他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前者以智慧征服,后者靠武力统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们以仁慈、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的苦难。在此,罗曼·罗兰认为只有以心灵使自己伟大的人,才是英雄。
人们通常以成功论英雄,罗曼·罗兰认为英雄与成功不相干,英雄主要“在于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2. 理解“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时间会把他们一起摧毁。”
这句话还是紧扣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伟大的人格最重要,是英雄必需的品质;而没有伟大品格的人,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受无知的人顶礼膜拜,满足他们功利的愿望。
3. 理解“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磨难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响大众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鼓舞,所以“磨难”使他们成为“伟大”。
 
《烛之武退秦师》
(一)先秦史传文学简介:
我国的史传文学最早出现的是编年体史书《春秋》和《左传》。这两部书要合在一起说,因为按传统观点,《春秋》是经,而传是用来解释经的。解释《春秋》经的不止《左传》,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
《春秋》是孔子以鲁史为依据编订的,《春秋》不是单纯记事,它还反映了儒家的历史观,常寓褒贬于一字之中,叫做“微言大义”,因而过去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
《左传》解释《春秋》,跟《公羊传》、《谷梁传》不同;后二者侧重说明的是用字含义,而它则侧重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往往要写出许多史实的细节。《左传》不仅史学价值高,文学价值也高,它能以寥寥数语绘声绘色地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记言”更有其独到之处。
《国语》是国别体史书,共2l卷,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至周贞定王,时间跨度为《左传》的一倍。以记贵族们的谈话为主,也有生动的描述。关于它的作者历来颇有争论,多数人都认为是左丘明,因为司马迁说过“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这样的话。
跟《国语》体制相仿而成书较晚的是《战国策》。这是战国时期策士们言论的汇编。说它是史传,是因为它的记言是合事而记,每一种言论的背景和效应都写得清清楚楚,从而在总体上再现了战国200多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错综复杂的斗争情况。这本书的文学价值也不低于《左传》,它所描述的那些策士,大多具有艺术形象的魅力,他们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以超人的勇敢和机警,审时度势,纵横捭阖。《战国策》已经发展到“文质合于一”的阶段,即既注重文章的内容,又注重语言的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课文简析:
1. 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缅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 结构层次: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部分:                   
(1)第一自然段秦晋围郑: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也为下文的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第二自然段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的壮年不遇之感和郑伯的勇于自责和善于做人思想工作在这段里得到充分体现。
(3)第三自然段烛之武说退秦师:体现了烛之武的雄辩之才。
(4)第四自然段晋师撤离郑国。
3. 内容写法简析:
本文以记言为主,烛之武的说辞是全篇的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先写背景,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敌方从南、北两面夹击,外援难至,亦无退路,形势非常严峻。次写烛之武受命经过,用佚之狐虚写一笔,又用郑伯的自责作陪衬,未见说辞,已知其才华出众矣。以上都是铺垫。
烛之武的说辞果真显示了他的才华。提过当前的事态之后,先反跌一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表面上说如果有益于秦则宁肯亡于秦,实则已透出亡郑无益于秦之意。接着就抓住秦晋之间的利害冲突指出,亡郑有益于晋而无益于秦,因为晋、郑相邻而秦、郑相去甚远,郑的土地只能为晋所有而不可能为秦所有;循此继进,再讲亡郑有害于秦,因为晋占有郑地之后,势力更大,必定向西夺取土地,则秦首当其冲,又以晋对秦不讲信义的事来作证明。这番说辞处处从秦的利益着想,因而赢得了秦伯的欢心,达到了分化秦、晋关系的目的。
 
【模拟试题】
一. 基础知识: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撤走) 
B. 夫晋,何之有?(讨厌)
C. 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D. 行李之往来,其乏困(供给)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从属二主)
B.      以乱整,不武(容易)
C.      之(答应)  
    D. 使杞子、逢孙、杨孙之,乃还(戍守)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不能早用(古代对人的尊称)           
B. 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
C. 阙秦以利晋,君图之(只有)
D.     吾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4. 选出对下列多义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1)若
①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好像)
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 
③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假如)
(2)说
    ①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②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说教) 
③ 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
(3)辞
①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
② 停数日,辞去(告别)  
③ 不辞劳苦(推托)
(4)鄙
①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②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偏僻)
③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5)微
①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②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③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6)之
① 辍耕之垄上(到,往)
② 子犯请击之(他们,此指秦军)
③ 是寡人之过也(的)
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 亦去之
7. 下面两组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全部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    )
(1)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A.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4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 越国以(边邑)远
C. 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 (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 或以为死,或以为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以为得之矣
10. 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
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 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11.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 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13. 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
A.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 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14. 用原文填空:
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二、三层次中又可各分两小层意义:
    第一小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                        
    第二小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
a. 亡郑,对晋有利:                                           
    b. 存郑,对秦有利:                                           
    第三小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
    a. 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b. 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                           
   
三. 课外阅读:
晋文公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  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  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敌众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怎么办                         
    B. 焚薮而,岂不获得           田:打猎
    C. 而尊贤                     反:与诈术相反
    D.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五     乃:仅仅
2.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繁战之,不足于战       ③ 成毁,其胜败
    ② 亦诈之而已             ④ 文公处
A.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A. 泽而渔,岂不获得       
B. 焉有以一时之务百世之利者乎
C. 足以矣                  
D. 君用其言而赏其身
4. 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
A.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 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5.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 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 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 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 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6. 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
    A.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B.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C.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D.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7. 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B. 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作者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C. 四人的观点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D. 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8. 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 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C. 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D. 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试题答案】
一.
1. B    2. B     3. C    
4.(1)③ (2)② (3)① (4)② (5)④ (6)④
5. C    6. D    
7.(1)A (2)D   
 
二.
8. B     9. A     10. D      11. B     12. D     13. BCE
14.
第一小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第二小层:
a.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第三小层:
a.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b.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三.
1. C  (考查学生对文言常用虚、实词掌握情况。其中C项错,“反”是通假字,通“返”,    作“回来”解。)
2. C  (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C项是对的。前一“君”作“君主”解,后一“君”作“您”解,前一“其”作指示代词‘那”讲。后一“其”作“其中之一”解。) 
3. D  (考查对词类活用掌握情况。A“竭”作使动。B“先”形作动。C “霸”名作动;    D“后”作意动用,与题干中“先”用法相同。)
4. D  (考查对固定结构“所以”和所字结构中“所”的指代意义理解掌握情况。A项、作“……的根据”解。B项,作“用来……的”解。C项,作:“……的办法”解。D项,作“……的原因”解,与题于中“所”字同义。) 
5. A  (考查对文言句子理解翻译能力。“虽”应解释为“即使”(情况尚未发生,表推测    性的假定),“偷”可作“现在勉强可行”解。B、C、D均有错,故选A项。) 
6. C (考查目的同上;题干中“以为”应作“认为”解,“非独外也”,联系上下文作“不单单来自国外”解妥贴合理。A、B、D项均有错,故选C项。)
7. B (考查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雍季反对对敌作战用诈术,作者也说“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两人观点一致。文公采用咎犯行诈的建议,回来行赏又把雍季列在首位,孔子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可见孔子与晋文公观点完全一致。故应选B项) 
8. B (考查能力同上。全文中心是一个赏字,其他均是派生的内容,故文章原名为“义    赏”,应选B项。)                   
译文:晋文公
    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盛的君主,对于文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来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晋文公采钠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谏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不过是应付一时之急,哪有将一时之急务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采用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重赏贤人,人民就会转向正道,人民转向正道功业就能成功了。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利必定变为失败。天下取得胜利的人很多,而成就霸业的只有五个,晋文公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胜利了却不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这与没有取得胜利一样。秦国战胜了西戎却在崤山打了败仗,楚国战胜了中原诸国但也在柏举打了败仗。周武王懂得取胜的道理,所以取得一次胜利便称王天下了。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国外啊。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形象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文言阅读巩固与拓展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10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9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0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8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3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6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5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9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4
《烛之武退秦师》深入研究:是“氾(fán)南”还是“氾(fàn)南”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生、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8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3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7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6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
《烛之武退秦师》导练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