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一年级上 >>课文练习 >>
《劝学》理解性默写练习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10-13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学不可以已)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 , ”表达的思想一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4)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6)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8)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虽有槁暴,輮使之然也)
(9)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4)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6)《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 ”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 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7)《荀子·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 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 ”,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4)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5)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6)《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同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7)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8)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9)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 ”,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吾尝跂而望矣)
(30)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2)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3)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4)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5)荀子在《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6)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7)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 _________________”;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 _____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38)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9)“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0)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1)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3)《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6)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作了补充。(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7)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8)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_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可见。(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49)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________,_________”,那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的境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0)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3)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4)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5)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6)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7)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 ________,_________”两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8)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9)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0)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2)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 ”,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4)荀子《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5)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7)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8)《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69)《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0)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五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1)《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 _________________”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2)《荀子·劝学》中蚯蚓“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_________________ ”是因为浮躁、不专心。(上食尘土,下饮泉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 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 _______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4)荀子在《劝学》中以蟹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用心专一重要性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5)《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6)《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 _________________”,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_________________ ”。(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劝学》古今异义词
必修上册《劝学》pptx课件(76页)
《劝学》pptx课件(15页)
《劝学》文言文翻译ppt课件
《劝学》思维导图(10张)
《劝学》知识点归纳
荀况《劝学》拼音版
《劝学》情景式默写
《劝学》《登泰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必修上册《劝学》pptx课件(56页)
高中必修上册《劝学》pptx课件(20页)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ppt课件
《劝学》知识梳理ppt课件
《虽有嘉肴》《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
《劝学》文言文知识梳理
《劝学》ppt课件(15页)
《劝学》ppt课件(36页)
《劝学》ppt课件(30页)3
《劝学》ppt课件(45页)3
《劝学》《师说》《礼记·学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劝学》理解性默写2
《劝学》《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劝学》ppt课件(29页)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劝学》《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劝学》说课稿2
《劝学》mp3音频朗诵2
秦观、荀子《劝学》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ppt课件(52页)
《劝学》《学记》《勉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ppt课件(30页)2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ppt课件(45页)2
《劝学》复习文言文复习方法ppt课件
《劝学》文言文过关练
《劝学》《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秦观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颜真卿《劝学》阅练习及答案(2017年随州市中考题)
《虽有嘉肴》《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贵州省六盘水市中考题)
《送东阳马生序》《劝学》比较阅读练习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