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四年级上 >>
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学设计2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3-10-16


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重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暮江吟》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同学们,也许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古诗了。从最简单的“床前明月光”开始,古诗——这个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品就已经深植于我们的脑海,充盈我们的童年时光。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平易、通俗,“老妪能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同学们请看PPT,上面的图片正切合了这首诗的意境。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这首美诗。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古诗,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暮江吟”三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过渡:“暮”,草字头下面一个“日”,这个“日”表示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中了,表示什么呢?(傍晚)所以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江”指江边,交代了地点。“吟”,即吟诗。谁在吟诗呢?当然是诗人白居易。这样,我们就完整地理解了诗题,同时也为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介绍诗人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要注意其发音方法。“吟”是前鼻音,“瑟”是平舌音。另外,还可以结合其形近字进行识记,如“暮”就可以利用与其字形相近的字来识记。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笔顺。
(3)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诗歌划分节奏。
提示:要注意语调和重音的变化。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教材插图课件,引入古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同时出示需要思考的问题。
(1)图上画了哪些人物、景物?(斜阳、江水、诗人、岸边的树和草。)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季。)
(2)古诗前两句描写的核心意象是什么?(残阳。)后两句描写的核心意象是什么?(露珠、新月。)
(3)古诗中哪两种色彩形成鲜明对比?(瑟瑟;红。)这种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一绿一红的鲜明对比表现出夕阳斜照下江面上的绚烂景象,写出了景物之美。)
(4)古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
3.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品读前两句,结合问题理解诗句。
(1)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意。诗句中描写的夕阳是怎样的?“铺”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可以换成“照”“射”“洒”等字吗?为什么?
提示:在不同人的眼里,在不同的情境下,夕阳的情态是不同的。修饰夕阳的词语可以是: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等。要理解“铺”字在这里的表达效果,可以想象在平时的生活中“铺”都用在什么境况下,如“铺床”“铺路”等。诗句中的“铺”表明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铺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换成别的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2)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提示:一个“瑟瑟”,一个“红”,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得鲜艳、明快。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示例:A.一道余晖铺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直译,基本上表达出原诗句的意思。)
B.一道残阳渐沉江中,江水半江碧绿半江艳红。(遵循原诗句的句式,但翻译不够完备。)
C.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的江面上滚动。(意译,生动地表现出原诗句中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师生共同品析。
(1)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的诗意。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语尽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形容人物心情的词语,从词性上看,应该是形容词或副词。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诗句中寻找这样的词语,只有“可怜”一词符合。“可怜”在这里不是“值得怜悯”的意思,教材给出了注释,意为“可爱”。为什么“九月初三夜”可爱呢?当然是因为那时的风景之美,这就引出了下句“露似真珠月似弓”。
(2)理解“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中的两个“似”辨别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比喻,把露珠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弯弓。在写景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露珠是地上的景物,月亮是天上的景物,天上、地上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美景,诗人才发出上句的赞美。
(3)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像什么,补充下面的填空。
露似(  )月似(  )。
(  )似(  )(  )似(  )。
(4)深入意境,体会情感。
3.教师再一次串讲前两句诗,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这首诗进行复习。学生朗读古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明确:这是古诗词中表现秋日美景的优秀诗作,后两句更是经久流传。前两句中,诗人像一个卓越的摄影师,抓拍到一幅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图片。而后两句则通过对“露”和“月”视觉的形象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用生动的比喻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句中,将一幅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图展现在人们面前。前后两句各具佳景,又各显其妙,令人叫绝。
4.读写结合,实践训练。
过渡: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是太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5.学生思考写作,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片段。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后给出意见。
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个性背诵。
过渡:同学们,学习古诗,不仅要理解诗意,体悟诗境,还要背诵积累,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用时信手拈来。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语文素养。现在,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背一背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一评谁背得好,背得有感情。
2.指名学生背诵,教师进行评鉴。
关键词:流畅;生动;饱含感情;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积累其他写景的优美诗句。
六、回顾内容,课堂总结
教师简单总结这堂课的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集中学习了古诗《暮江吟》,不仅了解了关于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知识,而且在对诗句的分析中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了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在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积极思考,明了诗意,想象画面,很好地配合老师完成了这次课堂学习。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剩下的两首诗,希望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精心准备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题西林壁/雪梅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题、侧、峰”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学生背诵《暮江吟》。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这位同学背得不错,从他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美妙的图画,这也是写景诗的独特魅力。这节课中,我们学习另外两首诗,它们也是写景诗,但它们描写的景和《暮江吟》中的景又有所不同。究竟是哪里不同呢?随老师一起边学习边探究吧!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出示《题西林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理解诗题。
明确: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目揭示了写诗的地点。
(2)介绍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
2.引导学生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识字方法:“侧”是平舌音,“峰”是后鼻音,“庐”是边音,“缘”是前鼻音。
(2)出示生字书写示范课件,引导学生正确写字。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知古诗朗读的节奏、语气。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古诗划分节奏。
5.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品鉴诗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主旨。
①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二句。
A.出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横看、侧看。)
B.试用一个成语概括庐山的形态。(千姿百态。)
C.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②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句。
A.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缘”的意思。(因为。)
B.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C.细读这两句诗,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D.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小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你们体会到了吗?再来读一读吧,看大家能在诵读中悟出什么道理。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5.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6.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是“服输”的意思。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提示:教师讲述“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及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诗名
所写景物(事物)
诗人的情感
(揭示的哲理)
《暮江吟》
残阳、江水、
露珠、新月
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愉悦的心情
《题西林壁》
庐山
赞美庐山的雄奇景象,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
《雪梅》
梅、雪
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教师讲解哲理诗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积累哲理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古诗因其体裁的特殊性,在教学时与一般的文章稍有不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古诗学习最重要的是诵,即吟诵、熟记并积累。教材中所选的古诗都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而留下来的精品,它们读来朗朗上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吟诵,叶圣陶先生有独到的认识,他曾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的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多读、熟读。但对于不同的诗,诵读也应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诵读,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对于本课中的三首诗,《暮江吟》应读出愉悦之情,《题西林壁》应读出抑扬顿挫之感,《雪梅》应读出妙趣。诵读基调把握准确了,有利于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古诗宜于吟诵,与之所选用的字词也是密切相关的。古诗的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的,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赏析字词的精妙之处,除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学生的思维从固有的文字中解放出来,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多角度感知字词的深刻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在教学《暮江吟》时,可以借助斜阳映照江面的图片,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他们具体、直观地领悟“铺”字的精妙之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四年级上《爬山虎的脚》教案8
四年级上《蟋蟀的住宅》教案7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教学设计4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园地二》教案3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3
《爬天都峰》教案7
《麻雀》教案6
《女娲补天》教案3
《普罗米修斯》教案8
四年级上《精卫填海》教案5
《盘古开天地》教案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7
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案3
口语交际《安慰》教案3
《陀螺》教案6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设计6
《牛和鹅》教案5
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教案4
故事二则《扁鹊治病》《纪昌学射》教案3
《西门豹治邺》教案7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6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5
《梅兰芳蓄须》教案5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生字及组词(全册)
部编版四年级(上)写字表生字组词
《凉州词》教学实录2
《凉州词》课堂实录
《凉州词》教学反思
《凉州词》教案6
《凉州词》教案5
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同步练习
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ppt课件1
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1
《暮江吟》课堂实录
《雪梅》教案11
《雪梅》ppt课件1
《暮江吟》wma音频朗读
《暮江吟》ppt课件1
《暮江吟》教案1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