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考复习教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 >>
高考小说阅读常考必备知识整理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3-12-25


【小说考情分析】
1.选文特点:选文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适度选用外国小说,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进行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题材凸显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以美育人的功能。随着新高考命题的反套路化要求,所选小说越来越反格式化,表现形式呈现新的特征:淡化情节,叙述平淡,“散文化倾向”的文体特征。
2.命题特点:试题命制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感受”“品味”和“领悟”能力。命题人立足小说要素,更多关注对环境、形象、主题和表达技巧的考查,题型分值发生变化,但考查点稳定,仍是围绕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来命题,手法及语言也是常考点。
一、选择题
1.“2”个命题角度:(1)内容理解类(即写了什么);    
(2)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类(即怎么写的)。
2.“7”大设误方式:(1)错解文意(曲解文意):理解失当、武断绝对、无中生有;
(2)错析艺术特色:错误概括艺术特点,弄错特点对象,错析效果;
(3)错析思想情感: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脱离文意任意阐发;
(4)错析形象:概括形象特点失当,评价错误,作用分析不当;
(5)错析语言:对文或人的语言特点、含义、作用理解、判定或解说不当;
(6)错析情节:概括情节失当,分析情节作用错误,分析情节技巧错误;
(7)错析环境:概括环境特点失当,或分析环境作用错误,赏析环境描写手法不当。
二、主观题
(一)叙述特征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21•新高考Ⅰ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2018•课标全国Ⅰ卷)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说以xxx为叙事承担者,以xxx为叙事视角,有何效果?
小说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织来展开叙述,有何表达效果?
小说在叙事上呈现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特点,有何效果?
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
1.小说的叙述角度
①叙述视角
A.根据叙述者对于故事的了解程度,可以分为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
B.根据故事讲述者身份,可以分为旁观者视角和亲历者视角;
C.根据时空角度,可以分为回忆视角(历史与现实交织)和空间转换的视角。
D.特殊视角:
a.儿童视角: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儿童简单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儿童的丰富想象和不谙世事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复杂、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
b.老人视角: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所以经常会有一种怀旧情怀;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小说一般会有一种深沉思考意味,包括对自身、民族、国家命运的思考;老人历经世事,叙述的故事会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c.女性视角: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来叙述,情感更加细腻,容易发现常人不注意的“细小”“平凡”的生活现象,引人入胜;以其母性情感笔触来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d.动物视角: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动物视角更客观冷静真实,以动物视角来观照人类生活,可以见到人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E.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的作用:
a.可以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更富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
b.强化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使主题意蕴更丰厚深刻。
②叙述者的地位——次要/主要人物
A.叙述者作为故事中的主角;
B.叙述者作为作品中的次要人物——作为见证人提供材料塑造主要人物。
2.叙述人称
①第一人称:以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增强代入感,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亲切自然。缺点是以第一人称叙事叙述空间狭小,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②第二人称:以对话方式拉近叙述者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在书信、诗歌、赞颂或悼念的文章中使用。缺点是第二人称使用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③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缺点是可能会缺少真切感。
④人称变换的作用:
a.从“你”到“我”式: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
b.从“我”到“你(他)”式: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c.人称交叉式: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3.叙述方式
①对话。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需具体阐释)自述他的经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内心等(具体作用结合文本),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大量语言描写使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形象特征更鲜明,便于在叙述中留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同时,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②回忆、叙述与写景相结合。如《古渡头》一文,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③现实与历史(往事或回忆)交织。A.营造了历史氛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读起来更加沉凝有力;B.历史内容与现实叙述相呼应,结构灵活,层次分明,使文章情节完整、内容丰富;C.从历史与现实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刻画,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D.在变换的时光中表达不变的主旨,多层次地表现中心思想;E.补足背景,使读者易于理解文章的情节内容。
④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这一地点,……(概括具体事件),这样安排可以使文章情节更加紧凑。
⑤独白式。便于抒情,表达思考。
⑥场景集中与转换。使文章情节更加紧凑。(联系《小步舞》)    
⑦反复。
⑧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谈话等。补充情节,使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丰富人物形象。
4.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情感态度、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如鲁迅的冷峻、巴金的激情等。
叙述腔调包括“讲述”与“显示”。叙述者的叙述中有叙述者的情感、判断的称为“讲述”,传统小说惯用“进述”,如《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客观展现画面和场景,而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判断的叙述称为“显示”,现代主义小说注重客观“显示如《桥边的老人》。
答题示范:小说以……的笔调讲述了……(概括故事情节),凸显了作者……的态度/心情等等。
5.叙述顺序
①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可以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这样可以制造悬念,引人人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充实。也可以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④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补叙是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
⑤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又叫“分叙”),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可以使故事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拓展作品的容量。
6.叙述节奏:
(1)省略:与故事时间相比,叙述时间为零。
(2)概要:又叫“概述”,叙述时间小于故事时间,是简短精炼地叙述故事。
(3)场景:又叫“等述”,叙述时间约等于故事时间,是对故事实况的叙述。
(4)延缓:又叫“扩述”,叙述时间大于故事时间,是指在叙述时对人物、事件、环境、背景的描写极力延长。
(5)停顿:又叫“静述”,叙述时间无限大于故事时间,是指在叙述时使故事情节处于静止状态,文本中出现对其他事物的叙述或者评论。
(二)情节题
1.情节概括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21•全国乙卷)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2018•课标全国Ⅲ卷)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
①情节结构模式
A.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B.双线结构: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
C.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D.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这种形式便于对话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E.“延迟”式:也称“延宕”。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式的结构张力。如哈姆莱特的复仇。
F.“突转”式:又称“欧•亨利式”。常常出人意料,但又照应上文,发生在情理之中,可以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G.“横截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
H.意识流: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按照心理时序任意往来。
②情节线索
A.类型:人线、物线、事线、情线、时空线
B.结构:单线结构和双线结构。【双线结构分为明线与暗线(明线作用:故事集中突出;暗线作用: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主线与副线】
C.作用:a.结构层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使行文富于变化;
 b.人物层面:突出、丰富人物形象;
 c.主题层面:揭示、丰富、深化主题;
 d 双线作用: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
2.情节作用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19•课标全国Ⅲ卷)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文中开头/中间/结尾写xx情节,有什么作用?
xx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小说写xx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
做题方法:2方面5角度    

2方面:内容方面、结构方面;
5角度:环境、人物、主题、读者感受、结构方面
环境: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人物:塑造人……形象,表现人……性格或人物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方面: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1)不同位置的情节的作用
①小说开头的常见类型及作用
A.一般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B.悬念式: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
C.写景式: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暗示故事的结局等。
②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A.与相关情节的关系:
a.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文学作品中,在前面为后面情节发展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b.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c.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B.与主题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
C.与人物塑造的关系:展现人物性格。
③结尾的常见类型和作用
A.出人意料:a.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b.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的结尾照应,使人觉得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c.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表达主题,让主题深入人心。
B.令人伤感:a.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b.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c.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C.以景作结:a.从结构上看,或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或照应题目,整体上营造一种氛围或意境;b.从人物上看,烘托人物形象;c.从主题上看,升华情感,深化主题;d.从读者上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D.戛然而止(留白):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进行艺术再创造。
E.令人欢喜:a.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b.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c.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④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答题四方面    
A.营造某种氛围, 推动情节发展;
B.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爱好、追求,烘托人物心情和心理;
C.暗示、深化主题,影射象征;
D.突出时代气氛,展示地方特色;或者引起读者关注。
3.情节手法题(即小说的叙事艺术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20•课标全国Ⅰ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2020•浙江卷)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小说以xx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这篇小说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安排主要故事情节的?
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
①情节叙述手法:即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叙述腔调、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同1.叙述特征题)
②情节结构手法
制造情节波澜技巧:
A.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徒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B.悬念: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人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C.突转: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D.误会: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富有戏剧性,波澜起伏;凸显人物形象,服务于文章主题。
主要形式:①正反误会。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②一般误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③互相误会。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E.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
F.衬托: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加鲜明。
情节安排严密技巧:
G.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蓄积气势,突出人物、主旨。
H.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I.照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J.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 前后因果更分明。
(三)形象题    

标题: 高考小说阅读常考必备知识整理
文件大小: 375K
文件格式: zip
作者: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备考攻略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化小说专题练习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之人物访谈类学习指导与训练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新闻类专项指导与训练
近几年高考小说考点对应真题汇编
2023届高考文学类文本历史小说汇编及指导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报告文学题型专题训练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常考题型错因分析及策略指导
高考考复习:散文知识点梳理
高考一轮复习小说文本反套路命题专题训练
高考小说八个要素知识点汇编
高考现代文阅读结构紧凑的方法试题汇编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阅读教考衔接题型专题训练
2023年高考真题及变式题之非连续性文本
高考小说必备知识汇编
高考复习:推荐语的知识及写作
高考社科类文本阅读思路训练例题
高考社科类文本复习:考点及方法
高考新题型 “文学短评”复习
高考新闻文本阅读知识总结
高考命题小说的情节艺术
2021-2023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散文文本
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教衔接之选择题、主观题课内课外对比阅读
2021-2023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小说阅读专题
2021-2023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
高考议论文知识点、常见题型及应答技巧
高考文学类作品(小说、散文)阅读鉴赏答题思路一览表
新高考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汇编(2020—2023年)
2023年高考散文类阅读常见考题指导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常见的12种叙事结构
高考散文阅读六大考点答题套路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小说知识清单
高考散文知识复习导图及题型归纳
2023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ppt课件(255页)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35种题型汇总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知识点清单
新高考现代文文阅读常考题型总结
小说中的“伏笔”和“铺垫”和“悬念”的区别
2023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及训练:散文阅读之标题的含义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小说新情境题型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常考经典题型指导
2023届高考复习专项:散文阅读之选择题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个性化语言训练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矛盾冲突专题训练
新高考复习:戏剧知识专题训练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