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选择性必修中册 >>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2-11


《游褒禅山记》课堂教学实录
  张正耀
  (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
  师:昨天的课上,同学们交流了预习情况,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进行了梳理,对课文的整体意思也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有的同学还就一些重点字词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明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非常认真。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古代散文名篇。
  师:我们先一起来把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师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这样几个句子个别同学读得不太好: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教师分别请三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并让学生自由读一遍。)
  师: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曾经评价王安石的这篇文章“荆公则学人之文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王安石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学者的随笔,看似游记,其实论述了学者治学的道理。梁启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圈点,思考,同桌间作小声讨论。教师在行间巡视,并时而俯身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作者开始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这与我们所见到的一般介绍不同,它不是写景,而侧重于对“褒禅山(华山)”、“慧空禅院”由来的考证。
  师:你说得对,这正是具有学人实证精神的表现。
  生:作者说:“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看上去是对“仆碑”的介绍,其实是对“华山”(花山)之名的考证,指出今人所读的错误。
  师:确实是这样,由此作者还得出了一个认识,大家一齐来把这段话读一下。
  (生齐读:“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同学们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生:作者对倒地的石碑,发出了自己的感叹,由于各种原因,古书没有能够留存下来,人们以讹传讹,把“花山”说成“华山”,使“花山”的真正名称被掩盖了。
  生:作者不是“感叹”而是“悲叹”,他所想到的也不只是这块“仆碑”以及“花山”的名称,而是历史上与此相类似的许多情况,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何可胜道也哉!”
  生:作者由此向所有的“学者”发出了忠告,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要有“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师:前面作者说“盖音谬也”,对今人把“花山”之名读错的情况只是一种推测,而在这里却由此作出了判断,你认为作者的判断正确吗?
  生:正确。前面说的是“音谬”,也就是读音错误,而读音错误的原因又是因为“碑仆道,其文漫灭”,一般的人并不去对它的读音进行较真了。“其文漫灭”就好比“古书之不存”,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现象,阐发了一个道理。
  生:作者是由某种现象出发,探究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可靠的。
  师: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又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这正是倡导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很好。《古文观止》的编者对这篇散文的评价是:“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我们围绕这一评价继续来研讨课文。
  生:作者写游华山洞的经过时,先写前洞平坦,然后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不仅对前后洞的景色不同进行了对比,而且对游人的情况进行了议论:前者游人多,后者游人少。做学问时也是这样,人们喜欢一窝蜂,拣容易出成果的做。
  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告诉我们,游玩的路越来越难行,而景色却越进越奇。这很有点像搞科学研究,“无限风光在险峰”。
  生:文中叙述了“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这与做学问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在做学问时有一点困难就退缩了,到最后也一事无成,乃至抱恨终身。
  生:作者探幽寻胜的过程就好比学者做学问,入之愈深,则所获越多也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师:作者由游山想到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山川和草木、虫鱼、鸟兽,往往能得到一些东西,那完全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而一般人呢?只想或只能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或不能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学者”做学问要想“有得”,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首先要“有志”,也就是有自己的愿望或理想,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切实的目标,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所以,没有愿望或理想是不可能到达的。要想成为有成就的学者,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然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奋斗。
  师: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告诉我们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生:除了“有志”,还要能够“不随以止”,也就是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不轻言失败。在遇到艰难与险阻时,能够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生:还要有“力”,也就是要有必备的物质条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师:对“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作者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做学问搞研究是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没有物质条件做基础,学问不可能做下去,也不可能做得好。
  师:能从现实中找个现成的例子吗?
  生:比如这次“神七问天”,如果仅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坚强的意志是不够的,因为科学技术事业,除了有自我的愿望和精神外,还必须有必备的客观条件。
  生:比如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发展的水平,以及全国上下的同心协力等
  师:确实如此。科学事业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的,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不知道量力而行,而是一味盲目与蛮干,那势必要遭致失败,甚至要受到惩罚。
  师:在这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哪一个最重要?
  生(齐声):“尽吾志”。
  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不随以止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大家一齐把这几句话读一下。
  (生齐读)
  师: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我们怎样理解?
  生: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有些奋斗者虽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生:人们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但往往事与愿违,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屡见不鲜。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获得成功?所以,失败了并不要紧,只要你认为在这条路上尽了力,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生: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尽志可以无悔”。
  生:我们不能单凭成败论英雄。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变国家的“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此他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曾经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师:大家的思考很有深度,这已由做学问想到人生哲理了。这也正是这篇文章成为补世力作的重要原因,所以前人有这样的评价:“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师:刚才同学在发言时提到了王安石和他的“熙宁变法”,这实际上运用了我们读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知人论世”。有人认为,王安石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政治宣言”,他是用“游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政治改革的决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阅读课前所发的“学案”资料,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我们前面学过他的《答司马谏议书》,从中知道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师: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有一段话较为典型地表明了他的坚定态度,是哪一段?
  生(齐声):“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师: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王安石的写照。
  生:课文中所说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正反映出他是一个具有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的人。
  生: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师:可以说“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所主张的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师:(课件出示)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引用了王安石所说的三句话:“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三句话既体现了王安石的进步思想,又集中表现了他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以及大无畏的气概。这也可以作为本篇文章思想的一个补充。
  师: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旨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有所不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课件出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诗中,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师:让我们永远秉承民族优秀人物的思想光辉和精神品格,规划好自己未来的人生,磨练自己的品质与意志,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师:我们来读课文的第三段,进一步体会王安石的游历感悟。
  (师生齐读课文的第三段。下课。)
  教后记:
  作为一篇传统课文,特别是一篇较为浅易的文言文,其教学内容已经基本固定,教学重点已经基本确定,教学程序已经基本稳定,教学方法也已经基本定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将传统课文教出新意,如何在工具性和人文性间找到结合点,如何才能真正体悟作者所要表达和所能表达出来的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如何在课堂上引领和帮助学生深入体会、真切感受并将其准确地表述出来,这是我又一次教学这篇课文时所思考的一些问题。
  备课中,我抓住了《游褒禅山记》写作的本意,不简单将其视为一般的“游记”,这不仅是因为宋人的山水游记与唐人的有很大的区别(宋人侧重说理,而唐人则侧重记游),还因为作为一位立志革新的未来的政治家,作为一位立志改变颓废文风的文学家,王安石的写作意图是“有补于世”。他所说的“世”明显地包括了政治和文学两方面,并且文学又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这与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点是一致的。缘于此,我舍弃了已成“定论”的一些“教学目标”:如“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如“前后呼应,紧密相扣”等等,而直接以研讨“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为教学的切入点。这样做,既体现了文章写作的本意,又紧紧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内容,使得教学主干突出,重点明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梁启超对《游褒禅山记》的评价为突破点,从“学人治学”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游山好比治学,治学又好比游山。在教学的引导上,我又以《古文观止》的评价作为延伸点,使学生的文本阅读过程既有序而又不枝蔓。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阅读文本,将政治家王安石的形象凸显在学生的脑海中,这使得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阅读有了一个升华点,使学生对政治家王安石和文学家王安石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用这样的角度和视野来研习文本,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注入了时代内容,注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开始我也担心,只从“人文性”的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会不会因此而忽略“工具性”?但实践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只要课堂上我们始终抓住文本,这两者就会成为有机的整体;只要我们始终从文本出发来感悟和体会,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永远姓“语”;只要我们的教师始终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贴近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完全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三维目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梳理
《游褒禅山记》作业练习2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二)
《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46页)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复习
《游褒禅山记》教案15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4
《游褒禅山记》pptx课件(9页)
《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12页)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48页)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79页)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47页)
《游褒禅山记》预习案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8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7
《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练习题
《游褒禅山记》教案13
《游褒禅山记》学案2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37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12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5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一词多义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1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36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4
《游褒禅山记》复习ppt课件(33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10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ppt课件13
《游褒禅山记》教案9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8
《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12
《游褒禅山记》原文加翻译.ppt课件12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