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九年级上 >>孤独之旅 >>
《孤独之旅》说课稿3
作者:mhh501791  上传者:mhh501791  日期:15-10-03


         《孤独之旅》说课稿       茅杭华                                        
 第一说教材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⑴《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 
⑵此外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学情分析 
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
再次是教学目标 
根据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并结合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浏览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  “孤独之旅”的含义。 
    (2) 能力目标 
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味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孤独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会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处理好它对人性格的培养至关重要。特别对正   处在性格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所以我将) 
    (3)情感目标 
  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催化剂,学会在孤独的旅途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明白克服孤独就是自我内心学会承受。  
最后是教学重难点 
  本篇课文的题目为孤独之旅,对题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行为脉络和主旨体现,所以我将重点设计为,理解“孤独之旅”的重要内涵。 
 难点:品味环境描写对主人公性格刻画的所起的作用。 第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和本课属于自读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      学案导读法  情境导入法  点拨指导法   延伸拓展法 当然学案导读法是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配乐播放幻灯片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低沉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萌发探索这段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走进课文奠定基调。 
点拨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行文脉络,分析全文重点语段。
最后再结合学生切身的成长经验延伸出关于孤独的观点,引导学生领悟主旨。 
第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求合作的方式,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 
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来学习本篇课文,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活泼的课堂。 第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的全方位展现。我主要设置了以下五步 
(1) 创设情景,感受“孤独” 
这是树的孤独,茫茫的天地间成就了它的坚强与伟岸、屹立和沧桑;这是水的孤独,斑驳的土地成就了它的川流不息、绵延悠长,这是山的孤独,缭绕的云海成就了它的耸立与突兀,巍峨与坚韧;这是小巷的孤独,远离了喧哗的现代都市成就了她的厚重和古韵:这是贝多芬在失去听力的孤独中仍然追求音乐的坚定地眼神,这是史铁生在饱受内心的孤独之后重新振作的会心的微笑。这些都是关于孤独的例子,但也是生命历程中跨越孤独,彰显坚强的例子,究竟孤独以怎样一种神奇的力量磨砺出了人的坚强,人的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着曹文轩文字踏上他为我们描绘的孤独之旅,去体会那种孤独,那种心灵的成长。 
通过这样的导语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探索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进入课文奠定基础。 
(2) 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小说注重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所以本环节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在读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划出以下问题的提示词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  
(1)速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因素,总结出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 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3)“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同学认识到这篇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其中开端是失学离家→发展是孤独行程→高潮是风雨寻鸭→最后也就是结局少年长大 。第二个问题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掘关于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由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风雨后──坚强。思路很清楚,正体现旅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意思,讲到这里第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个两个问题正是孤独之旅的两层含义。这样设计问题,跳跃性不会太强,使学生感觉不会太突兀。 
通过速读课文,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到此我们也完成了知识目标。 (3) 精读课文,重点分析 精读并不与速读矛盾,这里面的精读主要是精读重点语段,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文中这些精读段落,并分析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 
精读又分两步走,第一步精读集中描写环境的段子,例这是关于鸭群的两个句子,对鸭子的叫声的描写和鸭群对杜小康父子的相依相偎就是杜小康刚离家的茫然恐惧的体现。“鸭的叫声”其实把杜小康带到了和学校不同的生活环境,不是同学们的戏耍,吵闹,不是朗朗的读书声,而应该是一个和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生活极不相称的放鸭活动,这是杜小康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是关于芦荡的描写,绿色的浪潮给人的压抑以及那种逃也逃不出的感觉就是杜小康在到达芦荡后的害怕与胆怯的反应。。渺远的芦苇荡静得有些怕人,这让一下子离开小玩伴的杜小康感触颇深,绿色带来的生机勃勃更反衬他身影的蜷曲和瘦小。  
这是关于暴风雨的描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狂风暴雨中一个少年为了生计早将以前的茫然,胆怯褪去,无助中他不再害怕了,坦然接纳了眼前的一切,渐渐的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了。 
第二步精读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尤其是对鸭群在水面所造成的扇面型水流的描写。这是通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所看到的,这很符合他的身份,同时也很符合他的心境,因为这是杜小康第一次离家,他对自己的前方是茫然的,所以鸭群划出的如此细小的扇面型水流就足以在主人公杜小康荡起层层涟漪。 
这里的环境和细节描写都反应出了杜小康各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到此我们完成了能力目标 
(4) 延伸拓展 总结主旨 
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语段做了分析,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你第一次独自在家的时候,你第一次和朋友分离的时候,你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或许会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是不久之后,对孤独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长,是敢于接受的坦然和镇定。此时在引入纪伯伦及本文作者曹文轩有关孤独的看法。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
的主旨。到此情感目标也得以完成。 第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是由杜小康的放鸭经历和杜小康的心路历程所构成的,而这个旅途的延伸正是由杜小康出发时的茫然、到达的恐惧、安顿之后的孤独直至暴雨之后的成长所构成,横纵坐标轴和不断攀升的阶梯线,
正是人生坐标中成长历程的绵延。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学案
《孤独之旅》教案19
《孤独之旅》教案18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2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7
《孤独之旅》教案16
《孤独之旅》评课稿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4
《孤独之旅》课堂教学实录4
《孤独之旅》学案3
《孤独之旅》学案2
《孤独之旅》九集中学“双线五环节”课堂模式导学案
《孤独之旅》说课稿2
《孤独之旅》教案11
《孤独之旅》字词归类复习
《孤独之旅》教案10
《孤独之旅》高效导学案
《孤独之旅》导学案
《孤独之旅》学案
《孤独之旅》教学实录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故乡》《孤独之旅》教案及练习
《孤独之旅》教案7
《孤独之旅》教案6
《孤独之旅》教案5
《孤独之旅》教案4
《孤独之旅》教案1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二)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一)
《孤独之旅》教案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