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必修下 >>谏逐客书 >>
《谏逐客书》导学案2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03-24



 第一课时 

【学习主题】  

1、了解《谏逐客书》的时代背景 

2、梳理文章结构 

【自主学习】 

一、题解 

谏---劝谏、劝告;逐---驱逐;客—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书---同“疏”、奏疏。 

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题意: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二、历史背景(驱逐客卿的原因)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即位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暇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终于让他完成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在文章里,李斯列举了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以及秦王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产于别国的物品,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的危亡,由此提出延揽人才应该“河海不择细流”。最终秦王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文章从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作家、作品 

李斯(?~前208)中国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市,并夷三族。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战国末入秦,为秦王赢政的客卿,后来官至丞相,始皇死后被杀。是秦代著明的政治家、散文家,代表作《谏逐客书》、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歌颂秦朝的功德,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 

【学生活动】 

[文本探究一] 

(一)探究第一段 

秦国四君            成就          客卿 









(二)探究第二段 

所重 

色乐珠玉 

所轻   

人民 

(三)探究第三段 

五帝三王     

无敌 

秦王     

国危 

[文本探究二] 

1.昔谬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美于宛,迎寒叔于宋,来玉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谬公用 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鞋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 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 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拨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 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郁、邱,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胰 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堆, 废攘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 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容何负于秦哉?  

(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2)概要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2.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 \'藉寇兵而责盗粮\'者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  

(2)这段话可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3)划分前一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4)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前后两部分各自又采取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总收了全文?  

(2)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3)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总结反思】 

【课堂检测】 

请结合文章观点和你对于本文的理解,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文本梳理出来 

谏逐客书  第二课时 

【学习主题】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自主学习】 

知识积累 

关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细究起来非常复杂。把全部论证方法概括为三类:一是演绎论证法,二是归纳论证法,三是比较论证法。其中归纳法大多可以称为例证法,而比较法则分为类比法和对比法两种。要掌握这些论证方法,有一个简易有效的基本思路,那就是先认清论据,然后根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来确定论证方法。论据主要有三种:一是理论性论据,二是事实性论据,三是比喻性论据。从理论论据到论点,必然是演绎论证法;从事实论据到论点,必然是归纳法或称例证法;从比喻到论点,必然是类比法。然后再加一条:凡论据间构成对比关系的,都是对比法。 

【学生活动】 

[文本探究] 

1.文中李斯都选取了哪些方面的事例?试归纳总结并分析为何会选取这些事例。 

2.《谏逐客书》中李斯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哪些?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总结反思】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对事的论断”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差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 

《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 与“却客不内”(虚笔) 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黔首”、“却宾客”,是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再者,《谏逐客书》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矢。《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文章这样处理很高明,因这逐客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当时也无辜受牵连,但他在上书中片言不涉及自己,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徐望之说:“公文本质之可贵,贵在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上着想。”针对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正是从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价:“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最为突出。当然,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在写法上开头单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错,使秦王为之震动。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时紧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2、《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 \'藉寇兵而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  

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        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国籍人。 

B.惠王用张仪之计      张仪之计: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 

C.遂散六国之从        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 

D.昔穆公求士          穆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B.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 

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给予,送给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B.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多敌国的力量。 

9.下列各句中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各国的人士对秦国所做的巨大贡献。 

B.张仪替秦孝公制定连衡之计离散了六国联合抗秦的合从策略。 

C.文中提到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都不是秦国人。 

D.文中“太山不让……”两句借比喻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二、多项选择题。 

10.《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之于(       )  

A、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          

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  

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             

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E、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  

1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       )  

A、秦缨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惠王                   E、秦昭王  

1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       )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           

B、\'地广者粟多\'  

C、\'泰山不让土壤\'                              

D、逐客是 \'藉寇兵而责盗粮\'  

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13.李斯在 《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有(       )  

A、排比                      B、对偶                    C、比喻   

D、类比                      E、归纳  

三、翻译。 

1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1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6.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7.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18.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9.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 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主题】 

运用文章论证技巧指导写作 

【自主学习】 

全国卷高考任务型作文要求考生针对一个现实生活中可能矛盾的、冲突的、争议性大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思考,体现自己的权衡与选择,最终找出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完成一次规定的具体而微的写作任务。 

这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就要求考生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事论理,议不离事,化解生活中的矛盾。这样一来,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尤其是例证法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用武之地。考生苦于没有可用的论证技巧进行形象而又深刻地论证说理。 

其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早就接受过了任务型作文的学习训练。任务型作文,并不是新鲜的事物,而是我们平时所学的应用性很强的文体,古代的书、论、疏、表等,如《谏逐客书》、《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出师表》;或者如鲁迅的《拿来主义》等针对性很强的锋利、隽永的杂文。 

这些文章都以就事论理见长,或针砭时弊,直陈利弊,或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或陈述意见,感人肺腑。它们无一不是针对一个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阐释自己的理由,体现了自己权衡和选择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任务型作文的经典范文。 

【学生活动】 

[例题转换] 

据《史记》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这一逐客令的颁布引来了群臣热议:有人认为应该驱逐,客卿鱼龙混杂,是国家的隐患;有人认为不该驱除,人才难求,驱除客卿,不利于“大一统”的推进。还有人说,应该直接斩草除根,对在秦的所有客卿下剿杀令…… 

对于以上的态度,你的看法如何?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名被逐之客,请你向秦王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能体现你的权衡和选择。 

以上将《谏逐客书》变成了一道任务型作文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怎么进行写作实践呢?本节课我们就《谏逐客书》进行写作分析。 

[开始写作] 

(一)谋篇布局 

1.回顾你在第一课时中绘制的思维导图,请再次以这种形式总结本篇课文的结构 

(二)素材选择 

对于议论文写作来说,素材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 

考虑到任务型作文就事论理的特点,一般的事例往往用不进去,这就要求在选取事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谏逐客书》给我们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请结合第二课时中“学生活动”的问题再次进行思考 

文中李斯都选取了哪些方面的事例?试归纳总结并分析为何会选取这些事例 

(三)论证方法 

1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2、《谏逐客书》中,李斯为了证明“逐客为过”的观点,对秦王“申之以事理,晓之以利害”。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可谓是千秋功业论是非,得失天下陈利害,说理透彻,着眼点高,句句切中秦王要穴,为任务型写作提供了典范。 

请再次结合第二课时“学生活动”部分的问题进行思考,《谏逐客书》中李斯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哪些? 

【总结反思】 

【课堂检测】 

新学期伊始,班主任要重新安排本班座位。对于这次座位的安排,班主任的做法是:按照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排名为顺序,让学生依次来选择自己心仪的座位。 

这一决定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有的同学认为,按照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为序来选择座位是非常合理的;有的同学认为,一次考试的成绩难道就能说明学生的优劣吗?应该按照整个上一学期的综合成绩排名为序来选择;也有的同学认为,成绩好就能说明学生的优劣吗?很多成绩好的学生成天不遵守纪律,不应该占据好的位置给班级抹黑,应该根据平时表现的量化考核分为顺序来选择座位;还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将考试成绩和量化考核成绩综合起来排名,以此为序来选择座位……大家众说纷纭,议论纷纷。 

对于以上的态度,你的看法如何? 

假如你是该班级中的一名学生,请你给班主任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能体现你的权衡和选择。不少于800字。 

谏逐客书  答案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文本探究一] 

(四)探究第一段 

秦国四君            成就          客卿 

穆公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五子 

孝公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商鞅 

惠王 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张仪 

昭王 蚕食诸侯,秦成帝业 范雎 

(五)探究第二段 

所重 

色乐珠玉 明月之珠、佳冶窈窕赵女、《昭虞》《武象》 

所轻   

人民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六)探究第三段 

五帝三王     

无敌 

不却众庶 

秦王     

国危 

弃黔首 却宾客 

[文本探究二] 

1.(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明确: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概要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明确: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明确: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国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因而有胜于雄辩之力;同时,这些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相关联,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 

2 (1)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  

明确:这个段落的旨意:阐明纳客之利与逐客之害,从理论上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这段话可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前半部分论证不却众庶、广纳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道理,后半部分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道理 

(3)划分前一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明确:前半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有成、天下无敌 

(4)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前后两个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议论整体上采用了比较法中的对比论证方法 

(5)前后两部分各自又采取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前后两部分各自采用的都主要是比较法中的类比论证方法 

3.(1)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总收了全文?  

明确:最后一段总收全文,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收结文章第三自然段;第二,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收结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三,\'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几句,照应第四自然段,概括了全文的论述中心;第四,\'求国不危,不可得也\'这最后两句,不仅收束,而且发展了全文的主旨,即进一步点明了驱逐客卿的要害,也击中了秦王的要害 

(2)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明确: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地方:\'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3)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明确: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逐客非但不能统一天下,反而要造成秦国的危亡,这一结论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欲望的问题 

谏逐客书 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 

[文本探究] 

1.文中李斯都选取了哪些方面的事例?试归纳总结并分析为何会选取这些事例。 

明确:(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2.《谏逐客书》中李斯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哪些?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明确:(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课堂检测】 

1、D        2、D      3、D        4、C  

5、C(“六国之从”应为合纵政策,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6、B                 7、A               8、C 

9、B(张仪不是为秦孝公定计的,而是为秦惠王。) 

10、ABDE         11、ABDE         12、BCD           13、ACD   

16-19:见【参考译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史记·李斯列传》《谏逐客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谏逐客书》pptx课件(51页)
《谏逐客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谏逐客书》ppt课件(67页)
《谏逐客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谏逐客书》pptx课件(33页)
《谏逐客书》《夏,齐孝公伐我北鄙》阅读练习及答案
《谏逐客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谏逐客书》ppt课件(42页)3
《谏逐客书》教案8
《谏逐客书》《李斯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谏逐客书》pptx课件(39页)
《谏逐客书》ppt课件(42页)2
《谏逐客书》ppt课件(39页)
《谏逐客书》pptx课件(34页)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7
《谏逐客书》ppt课件(16页)
《谏逐客书》理解性默写(二)
《谏逐客书》理解性默写(一)
《谏逐客书》ppt课件(42页)
《谏逐客书》练习试题
《谏逐客书》ppt课件(37页)
《谏逐客书》教案6
《谏逐客书》教案5
《谏逐客书》pptx课件(35页)
《谏逐客书》教案4
《谏逐客书》pptx课件(24页)
《谏逐客书》ppt课件(40页)
《谏逐客书》导学案3
《谏逐客书》ppt课件(32页)
《谏逐客书》解说、赏析、教案资料汇编
《谏逐客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谏逐客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谏逐客书》导学案
《谏逐客书、与妻书》练习讲解ppt课件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3
《谏逐客书》ppt课件2
《谏逐客书》ppt课件1
李斯《谏逐客书》mp3音频朗读
《谏逐客书》教案2
《谏逐客书》教案1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