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考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 >>
202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答题指导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4-03-01


1.考查的能力层级为理解分析,侧重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涵泳和积淀。
2.考查的内容涵盖了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断句、文言翻译(句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种文言现象均有涉猎)、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归纳概括。
3.考查形式及体例:从体裁来看,以史传文为主,大多撷取自“二十四史”,具体以人物传记为主。通过人物事迹的描述,逐渐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偶尔穿插一两句作者的观点。从题材上看,涉及忠君爱国、驰骋疆场、秉公办事、为官清廉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汉唐、宋元明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近几年全国试卷多是三个客观题加一个主观题(文言翻译);部分地区如北京卷、江苏卷等,可能有人物事迹的归纳、事物成败的原因归纳等主观题。
4.真题举隅:2022年全国甲卷《战国策》 新高考I卷《战国策 魏策三》   全国乙卷《说苑•贵德》
2023年全国乙卷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新高考II是双文本阅读((节选自《百战奇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全国甲卷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5.应对策略:课内夯实基础,课外多做演练。熟记古文名篇,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才能学以致用。
试题考向:
1、概括材料内容多为以下角度命制试题: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表现景物特征的信息;表现事件原因的信息等。要准确地“筛选”信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是解题的首要环节。
(3)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从全文内容出发,抓住有标志性的句子,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再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
(4)摘取文中句子,翻译归纳概括作答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然后分析,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归纳作答。
2、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引导学生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以及对内容的概括分析。该题型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导向教学,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备考中“文”的重视,进一步破除文言文学习就是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的弊端,而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继承的核心素养能力考查。因此,对这种新增题型要予以充分重视。
3、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察点:
1.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
2. 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清晰梳理;
3.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
4. 对文章事理情景的关系分析;
5. 对艺术手法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
 
文言文归纳要点概括文意
1.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2、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
(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
(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
(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
(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3、抓中心句、找关键句。
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超然客公众号
4、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5、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6、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考点一 梳理概括类
文言文简答题命题角度有哪些呢?有何备考策略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一、梳理概括类
此类考题要求学生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重构文本的新义,体现新的思维成果。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因而能否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特点、梳理事件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包括如下几种设题方式:
(一)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
此类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力求立体丰满,多方位概括。
题目主要围绕传主的人生经历和成就,要求概括其业绩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特点等。题目主要考查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阅读与理解,能否准确捕捉人物在文中的核心表现;二是词语积累与表达,能否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使用题干要求的“恰当的熟语或成语”进行表述。
例(1)《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第8题:
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例(2)《临川汤先生传》第8题:
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例(3)《管子·轻重》第13题:
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一)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
此类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力求立体丰满,多方位概括。
题目主要围绕传主的人生经历和成就,要求概括其业绩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特点等。题目主要考查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阅读与理解,能否准确捕捉人物在文中的核心表现;二是词语积累与表达,能否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使用题干要求的“恰当的熟语或成语”进行表述。
备考指导:
1.注意传主的身份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如传主是军事将领,应根据其个性化的军旅事迹,分析其作为一个军事将领的品质;超然客公众号
如传主是政府官员,则应从其政绩和人品方面进行概括。
2.了解通常情况下古代人物的品质追求,如求学成才、求财治家、求吏治民,求智研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多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功名心、利禄心,以及雅致意趣等。
3.筛选原文信息并加以整合。在文中筛选信息时,有效信息可能分散在文本各处,就需要把符合要求的信息筛选出来,再按照轻重、缓急、主次等方面进行分类整合。同时,也要善于把无关的信息剥离出来,摘取有用信息进行整合。
(二)提炼事物或事件的特点性质
此类题型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概括能力,又兼考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知识如科举、官职、礼仪、历法等有所涉及,另一方面又不要先入为主,因为它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具体事情来概括,找到符合题干的文字,从具体的事情、事件发现事物的特点,才是最主要的。
命题者有时为考查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某一方面内容的能力,往往会设置有关某一方面特点的考题。这一类题的特点是答案散落在文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
例(4))第9题:
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例(5)(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第14题:
颜真卿是如何处理李橙等人的首级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回答。
备考指导:
1.仔细阅读,准确筛选,做好勾画标记,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对照甄别,保留核心信息。
2.精准审题,判断角度,明确答题方向。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书写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如概括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其可能的答题角度有考试内容、举办时间和录取标准等。
(三)概括情节和结构思路
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试题要求厘清结构,是要对文言文的某一段落或全篇层次进行梳理,多见于一些议论性文言文,或传记中的议论性语句,这类题型在上海卷和北京卷中占比较大。
例(6)(2020年上海卷)《宋若水传》第20题:
第④段写宋若水反驳衡山浮户恢复溪水故道的请求,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例(7)(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吕氏春秋》)第10题:
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备考指导:
1.标注文本中表明时间、地点的标志性词语,明确传主所做的事情。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情节。
2.明确人物关系,梳理全文行文脉络。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并标注不同人物姓名与官职变动的词语,明确人物之间是上下级、同事还是亲属关系,便于厘清全文脉络。超然客公众号
3.分析概括事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明确逻辑关系,便于推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情节和结构特点。
4.分析议论性文字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找出文本的分论点,厘清论述的层次,进而梳理概括答题。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良嗣,京兆武功人。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己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
苏良嗣认为从江南采集怪竹运往上苑有什么危害?请结合文本概括。
参考答案:
①远途运输劳民伤财,有悖于皇帝约束自己爱惜百姓的本意;
②宦官趁机弄权,有损皇帝的名声。
示例2: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问题设计:.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译文: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解析:先了解“君者表也,臣者景也”的意思。所谓的“表”是指古代天文仪器圭表的组成部分,为直立的标竿,用以测量日影的长度。“景”是古“影”字(如《过秦论》“赢粮而景从”),指影子。古语中,“表”“景(影)”相对。
结合原文“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的信息,再结合《资治通鉴》的撰书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可知司马光的写作意图是劝谏统治者,应像唐太宗那样,做好臣子的表率、榜样,要敢于和乐于接受臣子的劝谏。
② 道理: 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②目的:告诚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一)阐述归纳型
【概念】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提问方式】文章讲述了那几件事?
【提问变体】这些事说明了传主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相关事例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一般是考查学生归纳人物形象、事迹、性格特点等等。
【答题步骤】
1.做这种题,关键是要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根据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言行和事迹去归纳。
2.最好用四字短语或形容词归纳人物形象。
3.对于事件的梳理要善于依循文章的脉络,用“什么人做什么”“什么事怎么样”的 方式进行归纳。
【作答示范】
例如: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问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而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 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 者 ,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 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问题: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
【答案】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详尽的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含义也可。)
【解析】此文是以兵家术语来阐述为文之道的。此题要求说明写作时“予以数言了之”与“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的关系,两者表面上似乎矛盾,实际上只要疏通文意,就能想到这“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正是为文之道的根本。这里,当然需要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思考和表达。
考点二   辨析阐释类
二、辨析阐释类
辨析阐释类试题要求学生读懂文.本,深人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包含的深层含义,以及比较辨析事件行为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进行辨析与阐释。目前,这类题是考查的热点。
(一)分析阐释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应对这种据果索因的题目,我们可采取如下做法:
①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能准确理解,就无法找到原因。
②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超然客公众号
③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④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对于表示原因相对委婉、间接的,应注意转换说法,以求既符合愿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这类题的命题角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分析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有的要求推断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有的要求分析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还有的要求推断作者的写作理由等。
例(8) (2020新高考Ⅰ卷)第14题:
孙奇逄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例(9) (2020新高考Ⅱ卷)第14题:
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示例1、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蔺相如能够脱颖而出,成功出使秦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宦官缪贤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蔺相如进行大力举荐;
2)蔺相如既是勇士,又有智慧和谋略,善于分析复杂的形势。
备考指导:
分析阐释原因类试题,作答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一般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如文本可能涉及的国家局势、国君意志、地方势力、当地风俗、百姓习惯、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地势特点等;内因如传主的天赋特点、性格特征、能力修养、官民素养、努力程度等。从多方面分析,才能找出原因,还原事实真相,揭示.深层含义。
(二)比较阐释异同
例(10)《积微》《察微》第12②题:
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请根据要求作答。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例(11)(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第14题:
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
示例2.(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解析:第1问,由文中“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可知,孙奇逢等救助左光斗的一个原因是左光斗对京城附近的人有恩德。
第2问,由文中的“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可知,救助还没有完全实施,左光斗已经被害,证明救助没有成功。
参考答案:
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
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参考译文:
魏忠贤刺探得知此事,提前两天借会合推选一事将左光斗和杨涟都削去官籍。小人们还不解恨,又设计陷害汪文言入狱,加上左光斗的名字,派使臣前往捉拿。父老子弟围着马头放声大哭,声音震动原野,缇骑也在擦拭眼泪。到京后就被打入诏狱严刑审问。许显纯诬陷他们接受杨镐、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众人都违心服罪,左光斗被定罪贪赃二万。魏忠贤于是假传圣旨,仍然命令许显纯五天追比一次,不下至司法官吏,众人开始后悔失策。容城孙奇逢,是有气节的侠士,和定兴鹿正因为左光斗对京城附近的人有恩德,倡议集资,诸生争相响应。筹集几千金,谋划替他交纳,延缓他的诉讼案,但左光斗和杨涟已在同一天被狱卒打死了,当时是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时年五十一岁。
备考指导:
1.审准题干,确定题干中的考查方向及重点,是拟定标题、表达方式,还是语言风格或其他方向。
2.分析比较文本内容侧重点、句子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如短文《积微》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短文《察微》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
3.组织恰当的语言作答,如果是比较异同,注意先比较相同点,后比较不同点,分类分点作答。如甲文侧重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丙两.文侧重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二)阐述归纳型 分析原因型 探究作者创作意图和个性化解决问题型
【提问方式】某某(传主)之所以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变体】某某为官一方,政绩显赫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解答分析】做这种题要懂得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多角度、多维度作答。
【答题步骤】
(1)回归文本,依循文章的事迹进行归纳。
(2)在草稿本上书写简单要点。
(3)在答题卡上醒目地写出“原因是”等字样,然后分条作答。
【作答示范】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问题: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第一问:(1)李广才气高;(2)士卒乐于为他献身。第二问:(1)后 继者难以为继;(2)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3)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
【解析】此题设计颇具匠心,它点到了全文的要害,即既然李广治军如此宽松,而士兵却“咸乐为之死”,那为何“不可以为法”呢?显然文中另有深意存焉。我们可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归纳。“如此焉可也”紧承“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几句,由此可知原因:
(1)是“人人自便”所以“咸乐为之死”;
(2)是李广才气高。“ 不可以为法”后有原因:
(1)其继者难也;(2)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3)是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考点三   评价探究类
三、评价探究类
评价探究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经验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在议论文中,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意图。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例(12)(山东省枣庄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第14题:
结合全文内容、写法和司马迁经历,你认为司马迁对景帝持何态度?请简要说明。
例(13)(海南省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第14题:
文末说怀德“岂非亦自晦者邪”,意思是“高怀德难道不也是自隐才能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说的依据。
例(14)北京卷)《管子轻重》第14题:
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备考指导:
1.在文言文中,作者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情感态度,如“耳、耶、焉、岂、哉”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扬或质疑,需要结合语境仔细揣摩,寻找情感态度的标志词来加以评价探究。
2.抓住首尾段落,探求写作目的。文章的写作目的的相关信息一般在文首或文末。学生既要结合时代背景还要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更要注意知人论世,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在情怀相辅相成。超然客公众号
综上,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的设置是新高考语文试卷的一个新亮点。主观题的加人,意在要求学生不是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时,对于扭转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倾向,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三)探究作者创作意图和个性化解决问题型
【提问方式】你对文章中某句话如何评价?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提问变体】请结合文章相关情节或相关语句,谈谈你对传主在某某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观点或看法。
【解答分析】这种题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的文字,需要自己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作答。只要结合文本分析,符合评价的公正、辩证、多元,言之有理即可。
【答题步骤】
(1)如果需要表达自己的态度,首先要答出“赞同”或“反对”的字样。
(2)结合文本分析,不架空作答,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具体做法是“摘录要点,提取整合”。
(3)如果需要联系实际,可以略作延伸和阐发,格式:“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等。
【作答示范】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紧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贼,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问题: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答案】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
【解析】此题要求考生以辩证的眼光分析评价文中主要观点的思想意义,既要肯定其合理性,又要能看出其局限性。答题可分两步走,先要理解语句所要表达的意义,然后再评价。作者在文中最后一段推测了陈军画半野园的目的不是羡慕富贵,而是告诫读书人不要贪图享受,并希望自己达到半野园主人的功业,这种思想观点在那个社会是比较少的,在当时是一种进步思想。
概括分析题目的答题方式:
1.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2.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
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在奉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
4.迁移知识,巧妙运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
5.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标题: 202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答题指导
文件大小: 22K
文件格式: zip
作者: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记”类古文训练含答案
2024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高中文言文被动句知识整理及举例
高考古文阅读基础巩练习: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备考攻略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九大易错点及165个教材重点实词
高考文言翻译常见错误汇总及分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题型专题训练与指导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常考知识汇编
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高中文言文知识要点归纳
高考传记类文言文复习:情节分析与概括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练习
汪琬《游京师郭南废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上海市高考题)
《儒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上海市高考题)
高考文言文高分复习方案——断句技巧
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练习汇总
高考文言文常识之古代地理知识归纳
元杂剧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知识清单及方法点拨
2019—2013年五年高考文言翻译专项汇编
四则文言文材料阅读(2023年北京市高考题)
顾炎武《日知录》之《贵廉》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北京市高考题)
高中人物传记常见文言实词积累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及对应故事
高考文言文翻译ppt课件(29页)
新高考文言文阅读双文本对比专题训练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凡战,若我众敌寡》《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新高考全国I卷题)
《周尧卿,字子余》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高考文言文答题策略指导
高中语文教材常见古今异义词汇总(90例)
部编版和旧版高中语文课内古文化常识汇编
高考文言文中古代文化常识背诵清单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一词多义选择题训练
山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知识汇编
2023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文言文汇编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266个)
高考文言文复习:最常见的310古文字
高考文言文复习:传记篇(针对一、二模精选题)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词组大全(带例句)
高考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复习
高中文言文虚词破译四法及常见文言文虚词介绍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